当前位置:首页 >评论专栏 >《科学时评》>正文

别让“署名之伤”寒了教育者的心

 2025/2/16 10:03:14 《科学时评》 作者: 红网 陈竺 我有话说(0人评论) 字体大小:+

近日,福州某幼儿园严老师反映,她和另一同事共创的案例获奖,行政人员黄某未参与却挤掉她署名。园长称,评选单位已更改署名,之前登记黄某是对她日常工作的认可,引发社会广泛关注。(2月13日 澎湃新闻)

在教育领域,教师的创新和努力是推动教育发展的重要动力。就拿课程设计来说,许多教师为了设计出一堂生动有趣、富有成效的课程,往往要花费数周甚至数月的时间查阅资料、反复打磨教案。一项针对500名一线教师的调查显示,超过80%的教师表示,在准备优质课程时,每周至少要投入10个小时以上的额外时间。这些努力不仅是为了学生的成长,也是教师自身专业发展的体现。

严老师和同事共创案例获奖,这背后必然是她们付出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她们深入研究教学实践,不断探索创新的教育方法,才最终呈现出这样一个优秀的案例。而行政人员黄某未参与创作却占据署名,这无疑是对严老师她们创作成果的侵犯。这种行为严重违背了基本的学术道德和公平原则。

从园长的解释来看,以对日常工作的认可为由,将未参与创作者的名字放在创作者之前,这一逻辑实在难以服众。日常工作与具体的创作成果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不能混为一谈。如果按照这种逻辑,那么所有在单位有日常工作的人员,都可以随意在他人的创作成果上署名,这显然是荒谬的。如果这种做法被默许,将会带来极其不良的影响。它会让真正付出努力的教师感到寒心,打击他们的创作积极性。长此以往,教师们可能会对创新和创作产生抵触情绪,不再愿意投入精力去探索更好的教育方式。毕竟,谁愿意自己的成果被他人轻易窃取呢?

幼儿园应尊重每一位教师的劳动成果。在面对此类问题时,要建立公正透明的处理机制,而不是给出模糊不清、难以服众的解释。只有这样,才能营造一个积极向上、充满创新活力的教育环境。

教育是一项神圣的事业,教师是这个事业的核心力量。我们应该给予教师充分的尊重和支持,让他们的创作成果得到应有的认可和保护。别让“署名之伤”寒了教育者的心,只有这样,我们的教育事业才能蒸蒸日上,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人才。

来源: 红网 陈竺

版权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