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评论专栏 >《科学时评》>正文

复旦教改:“削减文科生”是个伪命题

 2025/3/26 10:00:31 《科学时评》 作者:红网 戴雨菲 我有话说(0人评论) 字体大小:+

戴雨菲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

近日,复旦大学的“教育教学3.0版”改革,尤其是文科招生比例将从30%-40%降到20%、将原来的工科学院全部拆分为6个创新学院等,引发广泛关注。复旦教改一“石”在中国大学教育中激起千层浪,唱衰“文科无用”的言论甚嚣尘上,社会各界人士众说纷纭。然而,在我看来,复旦教改并非预示着“文科已死”,“文理共融”才是当下对文理科二者关系的正确认知,所谓“削减文科生”本身就是一个伪命题。

剖析复旦文科缩招原因,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第四次工业革命使一些简单的文科工作得以替代,过于细分的文科领域有浪费资源之嫌。拥抱AI技术是顺应潮流的正确举措,当今仍是美西方在算法与数据方面占据优势,需要壮大我国人工智能技术力,必须大力培育高精尖科技人才,而大学教育正是师资云集、专业对口、培养人才的关键阶段,有利于扩大我国科技后备军。复旦教改作为大学教育改革“排头兵”,有其大胆与可取之处。

然而,文理科之分只是在思维路径、擅长与否等方面有所区别,其共同的底层逻辑都是摄取知识以解决问题。正如美国著名天文学家、科幻作家卡尔·萨根所说:“无论是艺术还是科学,最终的目标都是追求真理和理解,我们的思维方式可能不同,但解决问题的本质是相同的。”削减“文科生”的说法将当下人工智能等新兴领域默认为“理工科”领域,不仅忽视其中伦理道德、版权问题之争的人文关怀属性,而且忽略了一个事实:即使是编程等“纯技术工种”人才,也不乏文科出身而半路转码的好手。面对教改一味鼓吹“文科已死”和叫嚣“文科无用”对社会毫无益处,只会加剧文理对立。

理科就像是魔丸,文科则如灵珠。两者本是一体,各自具有突出属性,分别有其擅长的领域。美国国家科学委员会于1986年首次提出了STEM教育概念,STEM指代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和数学(Mathematics),旨在让孩子在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领域以及跨学科范围内综合发展,从而提高其全球竞争力。随后,人文艺术(Art)也被加入。如今AI时代的加速演进和智能手机带来的信息化进程之下,国内STEAM教育也受到越来越多的推广和关注,可见文理交融已成必然趋势。

正如《哪吒2》结尾所说,只有魔丸和灵珠携手,两者相结合才能吸收天地精华之气。正如魔丸代表着理科的科技力量,而灵珠则象征着文科的智慧与人文关怀,只有两者的结合,才能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

故而,强调削减的是“文科生”本身就是伪命题。智媒时代,文科生将以交叉学科的新身份融入各个科技领域发挥人文关怀之效用。人文学科与理工科并非对立割裂,文理交融、跨学科多领域的全能型人才才是当下对人才培养的应有认知。

观点争鸣:复旦文科缩招:文科生需在学科领域多做“加法”

版权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