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评论专栏 >《科学时评》>正文

技术筑牢防线,也要有家长点亮心灯

 2025/5/7 13:46:49 《科学时评》 作者:北京青年报 胡欣红 我有话说(0人评论) 字体大小:+

近日,移动互联网未成年人模式正式发布,引发广泛关注。从“青少年模式”到“未成年人模式”,突破了一系列技术瓶颈,实现了全方位优化和系统性升级。家长可以在手机端“一键启动”,实现所有App同步切换,不仅实现了终端、应用、分发平台的三方联动,更构建了内容分层、时长管控、功能限制的立体化防护体系。从实时查看上网记录到远程授权临时访问,从设置消费限额到管控应用权限,这些功能本质上是将家庭监护从“经验管理”升级为“精准治理”,从而更好指导未成年人安全合理使用网络。

未成年人网络保护迎来里程碑式突破,但并不意味着从此就“万事大吉”了。技术治理的天然局限不容忽视,即便是“铜墙铁壁”也难免会有缝隙。更值得关注的是,当技术将保护简化为“时长限制+内容过滤”,可能会忽略未成年人的情感需求。有调查显示,85.9%的未成年人知晓青少年模式,但主动开启者仅两成,症结在于模式内的内容低幼化、功能简单化,无法满足成长中的精神诉求。技术构建的是“防沉迷”的物理边界,却难以填补未成年人内心的意义空缺。

未成年人模式赋予家长前所未有的监管权限,但更需要家长的角色觉醒。现实中,部分家长存在“技术依赖症”,以为开启未成年人模式就等于做到防沉迷,却忽视了技术本身的局限性以及在开启模式的同时家长也要做好日常的引导工作。

未成年人沉迷网络的深层原因,往往是现实世界的情感缺失。正如《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揭示的:青少年随短视频使用时间的增加,抑郁风险也随之增加;青少年睡眠不足、亲子沟通缺失等问题,为网络沉迷埋下隐患。此时,未成年人模式的意义,在于为家庭引导争取“黄金时间”——当技术控制了上网时长,家长更应思考如何用阅读、运动、亲子游戏填满这段时光;当模式过滤了不良内容,家长更需示范如何辨别信息真伪、培养深度思考能力。

未成年人模式不是电子囚笼,而是引导孩子学习驾驭网络的实践课堂。那些因网络游戏与父母争执的孩子,在亲子关系紧张的家庭中沉迷网游的案例,都警示我们,家长的监管不应是冷冰冰的权限设置,而应是伴随模式使用的情感互动——与孩子共同制定上网规则,讲解内容筛选标准,在协商中建立信任,在陪伴中传递价值观。

家长要清醒认识到,再好的“电子围栏”也代替不了父母的温情陪伴,再精密的算法过滤也抵不过家庭引导的春风化雨,破解未成年人网络沉迷难题,终究要回到“人”的维度求解。那些在“儿童锁模式”中主动参与解锁的父母,那些与孩子共同设计“屏幕使用契约”的家庭,早已超越了技术监管的层面,在日常生活中构建起抵御沉迷的“心理防火墙”。

从“防沉迷系统”到“未成年人模式”,我们见证了技术治理的迭代升级,但更应坚守一个共识:网络保护的终极目标,不是让孩子远离网络,而是帮助他们在数字世界中健康成长。这需要构建“技术+制度+情感”的三维防护网——企业严守内容安全底线,政府织密监管法治之网,而家长则必须成为那个“点亮心灯”的人。

父母的高质量陪伴,才是最有效的“防沉迷系统”。当父母放下手机与孩子对话,用兴趣爱好取代屏幕依赖,用理解尊重代替简单禁止,未成年人模式才能真正从家长的选择变成孩子的自觉,让数字时代的成长之路既充满科技温度,又洋溢家庭温情。

来源:北京青年报 胡欣红

版权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