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评论专栏 >《科学时评》>正文

“最强减速带”引争议,道路治理岂能“以颠代管”?

 2025/5/11 11:15:50 《科学时评》 作者:红网 姚菁秋 我有话说(0人评论) 字体大小:+

姚菁秋(西南科技大学)

近日,多位网友发视频称,江西赣州一处路段设置有密集且超长的减速带,因车辆行驶在上面时会长时间抖动,被网友戏称为“结石患者的福音”“国内最强减速带”。记者从当地相关部门了解到,该路段系下坡路且弯道较多,此前事故多发,设置那么多减速带是为了群众安全。(5月8日 上游新闻)

这一事件引发网友热议。部分网友表示,设置减速带的目的是为了保障车辆安全,驾驶体验一般也能忍受,毕竟安全是第一位的;还有网友现身说法,指出多个地方道路常见超长减速带,认为数量增加并不能解决实际道路安全问题。

减速带的一味增加并非解决路段问题的良方。超长密集减速带也并非个例,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暴露出道路安全管理存在简单化倾向。减速带设计初衷是减缓车辆行驶速度,以防发生意外。然而,过度密集的减速带迫使车辆频繁刹车、加速,反而增加追尾风险,导致零部件损伤,提升危险系数。况且,该路段是省道226牛轭岽路段,是赣州市赣县区到赣县区王母渡镇的必经之路,过往车辆种类繁多,不仅有传统轿车,还有摩托车等。相较于四轮车,摩托车等交通工具防震性能更差,倘若驾乘人员因超长的减速带颠簸下车,反而会引发交通事故,这与减速带的设计初衷背道而驰。此外,在雨天等恶劣天气下,路面湿滑,车辆在减速带上刹车更容易引发事故。

治理道路安全不应仅依赖“震动疗法”,将问题简单化、采取“一刀切”的方式,而应多元化发展,兼顾行车安全与驾驶体验。破解这一困局,需要多种措施:首先,要对道路设计进行全面科学评估与规范,引入第三方机构对道路改造方案进行评估,提高决策的科学性,避免闭门造车;其次,需要更新设备,推广运用新型电子警示牌与“超速警示”等精准管理手段,从而减少减速带的使用数量。

道路治理的终极目标,是让规则与人性达到智慧平衡。盲目增加减速带数量并不能解决问题,切勿贪图一时之利,将问题简单化,否则会产生更大的难题。

版权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