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评论专栏 >《科学时评》>正文

抱婴儿站护学岗?家校合作不该成为家长的“义务枷锁”

 2025/5/17 15:02:49 《科学时评》 作者:红网 陈科言 我有话说(0人评论) 字体大小:+

5月13日,广西百色一女子发视频称,右江区实验小学家委会强制给家长排班轮值护学岗,自己被迫抱着2个月大的婴儿站岗。15日,百色市右江区教育局发布情况通报,“护学岗”工作遵循家长自愿参与的原则,但在具体执行过程中,因采用简单轮值模式,且未及时根据实际情况做好人员协调补位工作,导致出现家长带婴儿共同值守的情况,目前已责成学校整改,确保类似情况不再发生。(5月15日 九派新闻)

事件中最刺眼的,是“自愿原则”沦为形式主义的遮羞布。家委会声称“自愿参与”,但排班采用简单轮值模式,连哺乳期的母亲都被列入排班名单。怀抱婴儿的母亲既要照顾年幼的孩子,又要分心履行执勤职责,在面对突发情况时,不仅难以迅速做出有效应对,自身和孩子的安全也可能陷入被动局面,这样的安排实在是缺乏人性化考量。

这种“家长站岗”的风潮并非个案。从打扫教室到监考阅卷,从组织春游到筹办晚会,家校合作的边界正被不断突破。表面看,这是学校发动家长参与的“创新”;实质上,却是教育责任层层下压的缩影。学校将本应投入的安保经费、管理精力换算成家长的“义务”,既节省成本,又规避风险。而家长在“为了孩子”的情感绑架下,往往选择默默承受。这种畸形的合作模式,暴露了教育体系中的权责失衡:学校将自身角色从“教育主体”退化为“任务发配方”,家长则从“参与者”异化为“免费劳动力”。

更深层的矛盾,在于教育公共性的消解。教育本应以普惠性、公益性为基石,但学校不断将成本与责任向家庭转嫁,教育便悄然滑向“拼父母”的赛道,这可能会导致教育不公平现象的发生。当“护学岗”变成家长时间、精力、社会资源的较量,更危险的是,这种模式向孩子传递着扭曲的价值观——规则可以靠人情绑架执行,责任能够用形式主义敷衍。

学校作为专业教育机构,应守住安全管理的底线,厘清家校责任的边界。护学岗若确有必要,应通过聘请专业保安、联动社区警力来实现,而非将家长编入“执勤大军”。对于家长参与,必须严格遵循自愿原则,且建立弹性机制:照顾生病老人、哺乳期母亲、异地务工者等群体应有豁免渠道。相关部门也不能止于“要求整改”,更需制定家校合作负面清单,明确哪些事务属于学校职责,哪些可邀请家长辅助,防止“无限责任”的蔓延。

教育的美好,本应在于用知识照亮成长之路,而非用形式主义的锁链捆住每一个家庭。护学岗的真正意义,不该是让家长在疲惫中“表演负责”,而是让每个孩子懂得:他们的安全,会由专业者守护;他们的成长,将由全社会托举。

来源:红网 陈科言

版权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