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理网络“伪科普”,监管不能是个“稻草人”
郭元鹏
“荧光笔能检测农残”“碘伏可以美白祛痘防脱发”……社交平台上,总是充斥着各种貌似有科学原理的流言。记者调查发现,这些伪科学流言的散播者,往往暗含着算计。做科普是假,带货才是真。事实上,靠着流言去蒙骗进而带货,才是他们的真正目的。(5月23日 《北京日报》)
“荧光笔能检测农残”“碘伏可以美白祛痘防脱发”等看似科学的言论在社交平台大行其道。这些披着“科普”外衣的伪科学内容,以虚假信息为内核,暗藏带货谋利的算计,正悄然侵蚀着公众的认知与判断力。治理网络“伪科普”乱象,不能仅停留在表面的警惕,而是要以坚决的态度,既要引导公众“识破”其虚假本质,更要以雷霆手段“撕破”其伪装。
网络“伪科普”善于披着精致的“画皮”混淆视听。从命名方式到传播手段,“伪科普”都经过精心设计。部分“科普”博主以“××养生”“××健康课堂”等极具权威性与专业性的名称包装自己,甚至身着白大褂出镜,营造出专业人士的形象。在内容上,他们利用公众对健康、育儿等领域知识的迫切需求,抛出诸如“三甲儿科主任坦言”“院士提醒”等极具迷惑性的标题,通过模糊的表述和夸大其词的说法,制造焦虑情绪,诱导公众点击观看。就像60岁的许先生,因肠胃不适频繁刷到“养胃”科普视频,被博主层层引导进入直播间,最终发现所谓的科普不过是带货的前奏。这些精心编织的“画皮”,如同一个个陷阱,让缺乏专业知识的普通公众在不知不觉中落入“伪科普”的圈套。
公众需提升科学素养,练就“火眼金睛”,主动“识破”网络“伪科普”。面对海量的网络信息,公众不能盲目轻信,要培养批判性思维和质疑精神。在看到各类“科普”内容时,首先要关注信息来源是否可靠,对于没有明确出处、标注虚假权威背书的内容保持警惕。相关部门和社会组织应加大科学普及力度,让更多人掌握识破“伪科普”的能力。只有公众自身具备辨别真伪的能力,才能从源头上减少“伪科普”的传播市场,让虚假信息失去生存的土壤。
要彻底治理网络“伪科普”,更需多方合力“撕破”其伪装,让违规者付出沉重代价:监管部门对于故意编造、传播虚假科普信息以谋取利益的个人和机构,要让其“竹篮子打水一场空”;网络平台不能充当“稻草人”,必须履行主体责任。对科普类内容进行专业筛查,对专业账号完善资质认证,不能为了平台的流量,而故意“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甚至是“两只眼睛都闭上”。
只有通过多方协同、重拳出击,才能将网络“伪科普”的“口罩”彻底撕破,把骗子丑陋的嘴脸暴露在公众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