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零糖”莫过度
当下,“零糖社交”成为不少青年的交往常态。某社交平台发布的《2024年社交趋势洞察报告》显示,超半数年轻人认为,和朋友相处的理想状态是“经常联系,但也有自己的独处空间”。这种主张在交往中保持简单、舒适、低负担连接状态的社交模式,宛如一杯清爽的零糖饮料,去除了无意义的社交“添加剂”。
快节奏的生活与高强度的工作,不断消耗年轻人的“社交体力”。传统社交中那些过于频繁的应酬、人情的聚会与往来,往往让人疲惫不堪。年轻人依据自身需求与兴趣,筛选社交对象,远离“无效社交”,以“君子之交淡如水”的态度,将宝贵精力聚焦于良性社交关系。这种纯粹的交流,让年轻人可以把更多精力放在个人成长上。
然而,过度追求“零糖”,也可能导致社交关系流于表面,难以建立深厚、稳固的情感连接。在遇到困难挫折时,缺乏深度社交关系的支撑,会让年轻人感到孤立无援。当面临失业、失恋等重大打击时,泛泛之交的朋友可能无法给予足够的情感慰藉与实际帮助,此时那些曾经被忽视的深度关系的重要性就凸显出来。“零糖社交”容易使人陷入自我封闭的舒适区,削弱社交能力。长期习惯保持距离的交往方式,会让年轻人在面对需要深度沟通、合作的社交场景时,感到无所适从,不利于其融入社会与团队协作。
一些社会学家提出,人是社会性的,任何人都不能脱离社会独自存在,按照中国传统价值观,即使是面对陌生人,也应该怀有关怀之情。在漫长的人生中,一直保持“零糖社交”几乎是不可能的。但是,“全糖社交”对于喜欢清净的人来说,又是一种沉重的负担。因此,要学会调节“糖分”比例,倡导“糖分适度”的社交观。用人单位应优化工作环境,为年轻员工减少不必要的社交应酬,为他们节省“社交体力”。学校可开展社交技巧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帮助年轻人学会在不同社交场景中找到合适的定位,让社交成为生活的助力,而非负担。(孟亚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