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评论专栏 >《科学时评》>正文

城市何以“不负热爱”

 2025/10/24 10:06:55 《科学时评》 作者:新华日报 我有话说(0人评论) 字体大小:+

这两天,南京有一对夫妻“火”了。在“南京发布”一篇推文的评论区,有眼尖的网友发现一对公开“秀恩爱”的夫妻——妻子因为丈夫喜欢南京,毕业后选择到南京;丈夫“一战”没能考到南京,在厦门苦读三年考上了东南大学博士,在这座共同向往的城市,两人终于圆了彼此的“南京梦”。“择一城终老,遇一人白首”的浪漫想象,在这一刻具象化了。

一段“南京之恋”的佳话,不仅是城市与人、爱情与梦想双向奔赴的生动写照,也折射出无数年轻人在人生路口的共同命题。今年,超过1200万高校毕业生迈出校门,开启新的人生征程。他们选择一座城市的同时,更是在托付热爱与未来。城市如何接住这份沉甸甸的期待,让热爱不被辜负?这已成为城市治理的一道必答题。

年轻人对一座城市的心动,有时就始于某个瞬间。也许是南京的梧桐大道、西安的古城墙、成都的小酒馆,也许是一场足球赛、一个音乐节,又或是某个人的一句“来我的城市吧”。但感性之后,必然是理性的权衡:这里房价是否合理、通勤是否便利、环境是否宜居?这里能否承载我的梦想,能不能搭建成长的阶梯?评论区这对夫妻的故事之所以如此动人,不仅因为他们的“神仙爱情”,也因为城市为他们的成长提供了支点。东南大学的学术殿堂,成为他的“梦想孵化器”;南京对人才的政策支持,也为他们的扎根减少了后顾之忧。说到底,城市能为梦想铺路,热爱才能真正落地生根。

人与城市之间的情感连接,往往不在宏大的叙事,而在那些让个体感觉“被看见”“被尊重”的细节里。街头醒目的“plus版”红绿灯,高铁站里的“彩虹指引条”,青年驿站的互助氛围,街角巷尾的便民设施、公共空间的人文关怀……都在传递一个信号:这里欢迎你。反观一些地方,在“抢人大战”中陷入“补贴内卷”,却忽略了人才对情感认同和归属感的深层需求。公共服务不均、缺乏人情味、文化隔阂等,让年轻人无法感到被支持、被接纳,始终觉得自己只是“过客”。只有用温情拥抱每一个异乡人,让不同背景的人都能在此找到共鸣,“热爱的城市”才会变成家,城市的发展才会更有温度。

和一些刚毕业的同学交流时发现,“择城理念”正在日益多元化。有人在意“单位有没有健身房”,有人关心“骑行道是否畅通”,还有人关注“能否看到小众话剧”。这些略显“偏门”的需求背后,是年轻人对生活与工作的自我平衡之道,对获得感、幸福感的重新定义。除了岗位与薪酬,精神满足、生活品质乃至城市气质,都成为重要考量因素。放眼全国,那些备受年轻人青睐的城市,往往更具包容性、更富人情味、更有创新活力。如何为更多人提供“诗意栖居”的可能,是城市面临的新课题,也是未来城市的美好愿景。

“不负热爱”,不是一句口号,而是实实在在的承诺;它关乎现在,更联结未来。不管哪座城,愿每一颗奔赴的心,都能遇见理想中的“那座城”;以真诚、智慧和远见回应每一份选择,那些因梦想、因热爱而来的脚步,终将汇聚成城市向上的力量。这,正是“不负热爱”最好的注解。(陈立民)

版权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