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贯通班”是一种有益尝试
最近多个省份提出试行小学初中高中“贯通班”,引发广泛争议。
学制的贯通,最终是为了“教”与“学”方法的重构。如成都的方案中明确提到“提升教育体系的整体性、促进核心素养持续发展、解决学段间知识断层和学习方式转变及适应问题”,新发布的《上海市普通高中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中也提出“推进分类协同发展,构建健康教育生态”。“贯通班”便于对学生进行长线的、系统性的教育,发现他们的兴趣爱好和特长,锻炼科学思维和人文素养。由经验丰富的老师引路,省去了不同学习阶段“调整换挡”的时间,削弱对陌生环境的不适应,更不必为了备考升学而功利性地复习刷题,可为人才培养的高度和深度打开想象空间。
但对于部分家长和学生而言,想的或许没有那么远,更希望“保下限”。
家长希望孩子能进入一所好学校。即便是小升初转为学区制,“密考”“单招”仍是屡禁不止;中考和普职分流的压力,更是令许多家长感到焦虑。试点政策一公布,不少家长就各路打听,希望能把孩子送进“贯通班”,避免在考场上“卷生卷死”,这种心理不难理解。若参与试点的学校师资力量雄厚、学风优良,相当于拿到了优质教育资源的“直达车票”,吸引力可见一斑。
“贯通班”似乎迎合了家校双方的共同期待,推而广之,是否可行?
一方面,关于公平的争议已经出现。成都首批试点学校是在已有入学资格的学生中自愿报名,报满则采用随机抽取。而从“试点”到“标配”,面临的阻力则会更大——“贯通班”的孩子“保送”普通高中,那剩下的孩子怎么办?部分家长担心政策演变成“取消中考”“提前分流”,同样是在关注公平问题。
另一方面,“贯通班”虽然有优势,但弊端同样存在。孩子产生厌学情绪,或是单纯与某位老师、某个同学“不对付”,纠错的成本很高;社交圈子是否会随之收窄,也是个值得观察的问题。成都在试点阶段遵循“只减不增、自愿退出”的原则,留下了一定的缓冲空间。优化既有培养方案、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互为对照,也能提供更多的选择。
总之,“贯通班”的出现是一种有益的尝试,在国家规定学制、课程和教材的基础上,另辟出一块教育改革的“试验田”。后续效果如何,仍然要统筹中考、高考改革系统性发力,回答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保下限”的同时提升育人的“上限”。(默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