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评论专栏 >《科学时评》>正文

实习生权益岂能成劳动保障“死角”

 2025/10/24 15:24:25 《科学时评》 作者:浙江工人日报 我有话说(0人评论) 字体大小:+

主持人:张浩呈

就业实习是连接校园与职场的“过渡桥”,不仅高校、职校将其列为毕业必修环节,许多学生也会利用课余时间寻找实习机会,为未来就业积累经验。然而,据《人民日报》报道,在一些学生自主寻找的非实践教学实习中,由于缺乏对实习生劳动权益的明确规范,协议不清、无偿加班、缺乏指导等问题令实习生十分困扰。在普遍的实习“焦虑”中,付费实习、有偿内推等灰色产业链形成,使部分实习生权益保护处于“死角”。对于实习生权益保护,老大哥怎么看?

破解就业实习权益保障困局需协同发力

浙江工商大学文化产业创新发展研究院研究员、教授李骏:如今就业竞争愈发激烈,实习早已成为学生从校园走向职场的“必经之路”,但实习生权益保障体系的短板,让许多实习生的职场初体验充满了苦涩与无奈,与职业期待产生巨大落差。

破解实习生权益保障困境,需要政府、学校、企业三方协同发力,筑牢保障网。政府需明确实习关系的法律属性,划定最低报酬标准、工作时间上限等“红线”,同时推动劳动监察部门将实习生权益保护纳入常规检查,开通便捷投诉渠道。

学校不仅要做好就业指导,更要主动普及实习相关法律知识,为学生提供实际支持,优先推荐官方合作、口碑良好的实习单位,帮学生规避风险。

企业则应转变观念,认识到保障实习生权益不仅是社会责任,也是人才储备的长远投资,合理安排实习生的工作,为他们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公平的待遇,才是吸引优秀人才的长远之道。

实习是教育链与人才链衔接的关键点,构建实习生权益保障体系,既是守护个体尊严,也是维护社会公平。这不仅需要制度“补位”,更需要全社会真正理解并尊重每一份劳动的价值。

实习困局折射人才培养深层焦虑

本报(浙江工人日报)评论作者王志高:就业实习本是衔接学校教育与职场生活的重要环节。高等院校、职业学校等设置有实践课程、岗位实习期,完成实习方能毕业。与此同时,为了更好地实现就业,许多同学也会选择在课余时间进行实习。然而,当实习从教育环节异化为就业竞技场,年轻人正在为职场初体验付出过高代价。那些被克扣的工资、被拒绝的证明、被敷衍的指导,不仅伤害了个体权益,更侵蚀着职场基石。

实习乱象折射人才培养的深层焦虑。企业追求成本最小化,学校注重就业率,学生迫于就业压力,三方合力造就今日困局。用人单位不断提高“实习经历优先”的门槛,高校在实习管理上重形式轻实质,学生在激烈竞争中被迫接受不平等条件。这种结构性失衡让实习偏离教育本质,演变为就业前哨战。

更令人忧心的是,实习焦虑催生了畸形灰色产业。明码标价的付费实习、有偿内推形成了完整产业链。中介机构利用年轻人的就业焦虑,将实习经历包装成求职捷径。这种扭曲的价值观不仅加重了家庭经济负担,更破坏了就业市场的公平秩序。当实习机会成为可以买卖的商品时,教育公平与就业公正都将受到严峻挑战。

实习不该成为消耗青春的黑洞,而应成为照亮职业前程的明灯。在这个意义上,破解好实习困局,不仅关乎当下年轻人的权益保障,更关系到未来职场生态的健康发展。

斩断就业实习权益“花式侵害”链条

本报(浙江工人日报)湖北读者舒爱民:近年来,本应充满希望的实习之路,却频频被“花式侵害”所侵蚀。所谓“花式侵害”,其“花”在于形式多样、手段隐蔽。有的企业以“实习证明”为诱饵,随意终止实习却不承担违约责任;有的虽签订协议,却只规定实习生义务,对薪酬、工时、安全责任只字不提;更有甚者,将实习生当作“廉价劳动力”,工作强度与正式员工无异,薪酬却不足其三分之一。在一些行业,实习生“自愿加班至凌晨”竟成常态,而“转正机会”则被用作精神控制的工具,使学生在“留下”与“放弃”之间艰难挣扎。

更令人忧心的是,这些侵害往往披着“成长锻炼”“积累经验”的外衣,被社会默许甚至合理化。许多学生认为“吃点苦没关系”“有经历就行”,用人单位则借机降低人力成本,学校也因缺乏有效监管机制而难以介入。这种集体沉默,无形中纵容了侵权行为的蔓延,使实习生权益沦为职场生态中的“软柿子”。

尤其值得警惕的是,实习门槛的不断抬高,催生了付费实习、有偿内推等灰色产业。在社交平台上,明码标价的内推服务公然叫卖,价格从数千到上万元不等,承诺“包进名企”“盖章证明”。这不仅严重违背公平竞争原则,更将实习异化为资本交易的产物,使教育背景普通、家庭资源有限的学生在起跑线上便被甩开。当实习成为“拼爹游戏”,社会流动的通道便悄然收窄。

实习不是“免费劳动力”的代名词,更不应成为少数人牟利的工具。每一份实习经历,都应是青年成长的养分,而非被剥削的伤痕。唯有让制度有力、监管有为、企业有责、社会有感,才能真正斩断“花式侵害”的链条,让每一位实习生都能在阳光下实习,在尊严中成长。

版权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