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评论专栏 >《科学时评》>正文

为青少年系好健康用网“安全带”

 2025/10/28 10:03:35 《科学时评》 作者:光明日报 我有话说(0人评论) 字体大小:+

网络时代,数字技术已深度融入青少年的学习与生活。对当代中小学生而言,网络既是获取知识的“百科全书”、交流情感的“虚拟桥梁”,也是暗藏风险的“情绪旋涡”——短视频的碎片化刺激、游戏的沉浸式吸引、不良信息的隐蔽渗透,正悄然影响着青少年的认知模式与心理状态。在此背景下,教育部近日出台《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十条措施》,将“培养学生健康用网习惯”列为重点任务,回应了社会对青少年网络素养的关切,指明了数字时代教育引导的关键方向。

培养健康用网习惯,本质上是帮助青少年在数字世界中建立“心理防护墙”。网络素养不仅是操作技能的掌握,更是对信息的辨析、对自我的约束、对规则的敬畏。当青少年学会理性辨别“信息茧房”中的真假优劣,懂得在“即时满足”与“长期主义”间权衡选择,方能将网络转化为成长的助力而非阻力。这不仅关乎个体的心理健康,更关系到下一代能否在数字时代实现全面发展。毕竟,一个能在虚拟与现实间自由切换、保持清醒认知的人,才能真正成为网络的“主人”。

作为育人主阵地,学校应将网络素养教育纳入日常教学体系。一方面,通过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课程,系统传授网络安全知识、法治观念与用网礼仪,帮助学生理解“网络不是法外之地”,学会保护个人隐私、抵制网络暴力;另一方面,规范智能终端管理,严格执行“手机不得带入课堂”的规定,通过“无手机日”“专注学习角”等活动,引导学生回归线下深度思考。更重要的是,教师须提升“育心”能力,敏锐观察学生用网行为的异常变化,及时开展心理疏导,避免小问题演变为大隐患。

培养健康用网习惯,应以家校协同为“稳定器”。家庭是孩子用网习惯的“第一课堂”,家长的示范与引导至关重要。教育部提出的“息屏行动”正是打破“家庭屏幕依赖”的有效举措:家长可与孩子共同制定“用网公约”,明确学习时段、娱乐时段的设备使用规则;通过亲子共读、户外运动、手工实践等替代活动,减少对网络的过度依赖。此外,学校应通过家长课堂、家访等形式,普及科学用网知识,帮助家长避免“谈网色变”或“放任不管”的极端做法,形成“监督而不控制、引导而不替代”的教育共识。

培养健康用网习惯,须以平台责任为“压舱石”。网络空间的健康与否,直接影响青少年的用网体验。相关部门应压实网站平台的主体责任,优化算法推荐机制。对面向学生的内容推送设置“健康阈值”,坚决过滤贩卖焦虑、诱导内卷的不良信息;对动漫、短视频、网络游戏等重点领域,严格落实“未成年人模式”,限制使用时长、屏蔽不适内容,将“防沉迷”升级为“促成长”。同时,须加强跨部门协同,网信、公安、教育等部门联动开展网络环境整治行动,对传播不良信息的平台依法处罚,形成“不敢违、不能违、不想违”的监管态势。

数字时代的教育,是一场与技术赛跑的“双向奔赴”。培养学生健康用网习惯,不是要将青少年隔绝于网络之外,而是要教会他们在网络浪潮中站稳脚跟、把握方向。从学校的教育引导到家庭的协同共育,从平台的责任压实到社会的环境净化,每一环都需要精准发力、久久为功。唯有如此,才能让青少年在网络空间中既“用得好”,又“长得好”,真正成长为适应数字时代的健康学习者与理性参与者。

(郭笑雨、帅洲,均系重庆医科大学新时代健康中国战略研究中心研究员)

版权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