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责任闭环构建无障碍环境服务闭环
| 2025/11/13 9:56:39 《科学时评》 作者:北京青年报 本报特约评论员 我有话说(0人评论) | 字体大小:-│+ |
本报特约评论员
无障碍设施的运行状态和服务供给能力关乎社会的文明水平,关乎残疾人、老年人的尊严和生活质量。只有全社会不断凝聚呵护残疾人、老年人无碍出行的共识,以更强的责任感和行动力完善升级无障碍设施的软硬件,构建真正的无障碍环境,才能有效化解残疾人、老年人出行的堵点、盲点、难点、痛点,才能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让他们拥有更多方便和体面,让社会治理更有“温度”。
“我们要的不是特殊照顾,而是能像普通人一样自主出行。”北京新生命养老助残服务中心主任,长期致力于推动无障碍环境建设的杜鹏如是说。近年来,无障碍环境建设成效显著,但残障人士的实际出行体验中,仍存在诸多被忽视的盲区。无障碍坡道被封堵占用、盲道错位存安全隐患、火车站无障碍设施缺位——这些残障人士出行中遇到的“小事”,实则是关乎无障碍环境建设推进的“大事”。
对于残疾人、老年人等群体而言,无障碍设施不是摆设,而是刚需。一条顺畅的盲道,一道平缓的坡道,一部便捷的电梯,都是他们走出家门、融入社会的必要工具,都承载着他们的权利和尊严。然而,揆诸现实,无障碍设施却常常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障碍,给残疾人、老年人的出行带来不便。
在不少地方,无障碍设施还存有盲点、堵点和断点。有的盲道上有石墩、灯杆等“拦路虎”;有的盲道要么为了避开树木变得曲折,要么是断头路,或者直接通向车来车往的机动车道;有的坡道角度太大;有的公交站台缺少无障碍通道;有的车站没有无障碍电梯;有的商场没有轮椅通道……这些问题暴露出无障碍设施不系统、不规范、碎片化,没有形成闭环。有障碍的无障碍设施失去了应有功能,不仅给残疾人、老年人带来不便,限制了他们的出行和消费,还可能将他们引向危险境地。这已不只关乎方便出行的问题,更关乎人身安全问题。
无障碍设施的问题成因是多方面的——我国虽有无障碍环境建设相关法律法规,但不少条款属于倡导性规定,缺乏强制约束力;社会各界对无障碍设施作用的认识还不到位,有些人甚至将无障碍设施视为对特殊人群的“照顾”,而非他们应享有的基本权利;相关主体在落实法律法规和政策要求时打了折扣,导致一些地方的无障碍环境建设维护流于形式。
要解决这些问题,构建无障碍环境的“服务闭环”,就必须在无障碍环境建设立法、规划、设计、施工、维护、管理的全链条形成高效率、高质量、高标准的“责任闭环”,消除缝隙、错位和漏洞。应进一步完善有关无障碍环境建设的法律法规,明确相关部门、相关企业或个人的刚性责任和落实标准,明确违法责任,增强其指向性、可操作性和强制约束力。无障碍设施的规划建设参与者、维护管理者等须守土有责,确保无障碍设施的规划设计科学合理,确保无障碍设施的建设施工保质保量、规范达标。此外,维护管理要形成全面覆盖,没有死角死面,能及时修复损坏设施,清理堵点,补足短板。
除了无障碍硬件建设外,软性治理也要到位。如语音提示系统、导盲信号、无障碍地图App等,是确保服务无障碍的关键。此前,广州推出的无障碍地图App,不仅标注设施位置,还揭示其实际使用状况,实现了对“僵尸设施”的有效监督。这种以科技赋能管理、以数据推动整改的软性治理要进一步补充、完善。
此外,要充分发挥公益诉讼和社会监督的作用。检察机关、残联等可以通过公益诉讼,倒逼相关部门、企业履行维护管理责任,完善无障碍设施。残疾人以及其他民众也应加强对无障碍环境的社会监督,通过观察、体验,多给无障碍设施提意见,多向监管部门投诉反馈问题。监管部门则应高效受理处置投诉举报,多方收集问题线索,并加强日常监督检查,举一反三,推动问题及时整改。
无障碍设施的运行状态和服务供给能力关乎社会的文明水平,关乎残疾人、老年人的尊严和生活质量。只有全社会不断凝聚呵护残疾人、老年人无碍出行的共识,以更强的责任感和行动力完善升级无障碍设施的软硬件,构建真正的无障碍环境,才能有效化解残疾人、老年人出行的堵点、盲点、难点、痛点,才能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让他们拥有更多方便和体面,让社会治理更有“温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