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位食堂开放让公共资源活起来
张玉胜
“刚出锅的红烧肉还冒着热气,打菜阿姨手不抖,一勺土豆丝给得满满当当!”正午时分,国家卫健委科研所餐饮中心里,刚打完饭的白领小李举着餐盘笑着说。如今,一批原本只服务机关、企事业单位的食堂,正打破“围墙”向公众开放——从每日不重样的荤素搭配,到按克称重的AI智能餐台,再到飘着锅气的时令菜品,这些食堂不仅成了周边居民、上班族的“干饭宝地”,“打卡单位食堂”更是在社交媒体上悄然走红。(11月12日《北京青年报》)
聆听周边居民对餐品品质的夸赞,人们看到了由“体制内食堂”对外开放书写的服务民生新篇章。单位食堂“破墙而出”,不仅是简单的餐饮服务延伸,还是激活沉睡公共资源的生动实践。
单位食堂长期作为体制内福利存在,其运营模式与资源配备往往独立于市场体系之外。这些食堂享受着集体采购的成本优势,拥有专业的餐饮制作团队,却常常在非工作时段陷入资源闲置的困境:早餐后空荡的餐桌,晚餐后闲置的厨具,周末无人问津的餐厅空间。当周边社区居民还在为“吃饭难”发愁时,近在咫尺的机关食堂却可能有一半座位空置,这种供需空间的错位亟待创新性疏通。
单位食堂对外开放的实质是公共资源的社会化再分配。通过打破物理围墙和身份壁垒,让原本服务于特定群体的餐饮资源转化为面向更广泛市民的公共服务。多家政府机构的开放实践表明,这种资源共享不仅能提升资源使用效率,还能创造出可观的社会效益。数据显示,开放后的食堂晚间上座率可达70%,食材浪费率显著下降。这种再分配机制有利于构建公共服务供给的多元主体格局。当政府机构的管理者变身为公共服务的直接提供者,公共财政投入产生的效益也就能惠及到更多人。
从宏观视角看,单位食堂开放也体现出社会治理理念的进步。飘散在胡同巷陌的单位食堂烟火气,消弭了“单位大院”与“外部社区”的物理与心理隔阂,让曾经封闭的公共资源回归服务本质。同时,它也告诉人们,改善民生不必总是宏大叙事,有时只需打开一扇门、调整一下菜单、引入一项技术。当单位职工与社区居民在同一窗口排队打饭,机关厨师费心考量老年人的少油少盐需求时,这种日常互动潜移默化地培育着社会信任与共同体意识。
当然,让公共资源“活起来”仍面临可持续性的挑战。菜品创新不足、客流时段不均、盈利模式模糊等问题,考验着运营者的智慧。未来的发展方向或许在于,建立“基本保障+特色服务”的双层供给结构,以平价基础餐食满足日常需求,以融合菜品吸引年轻群体。此外,开发“养老助餐”“预订取餐”“厨艺培训”等增值服务,拓展食堂服务功能。同时,运用数字化手段优化资源配置,如通过AI预测客流、调整备餐量。诚如一位食堂负责人所言:“打破‘围墙’只是开始,如何持续提供有温度、有新意的服务,才是长久之道。”
期待单位食堂开放举措行稳致远,让更多人品尝到机制改革的甜头,尝到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发展新滋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