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学术科普 >学术科普>正文

中暑防治指南,趁“热”学起来

 2025/7/13 9:32:45 学术科普 作者:科普时报 我有话说(0人评论) 字体大小:+

高温天气下,防暑用药知识与急救技能至关重要,是关键时刻能守护生命的“安全锦囊”,值得每个人牢记于心。

中暑并非“简单受热”

提起中暑,不少人将其等同于“头疼脑热”的小毛病。殊不知,中暑绝非普通的“受热”反应,而是一种潜藏致命风险的急性热损伤病症。当人体体温调节系统不堪重负,伴随大量水和电解质流失,中暑便会悄然“发难”,其潜在危害远超想象,切不可掉以轻心。

先兆中暑:出现大量出汗、全身乏力、四肢酸胀等症状,伴随轻度头晕头痛、注意力难以集中、肢体动作协调性下降。此时体温正常或轻微升高(一般不超过37.5℃),皮肤可能呈现潮红或苍白状态,是身体发出的“预警信号”。

轻度中暑:头晕头痛症状加剧,伴随强烈眩晕感与虚弱无力,站立不稳、行走困难。还可能伴有恶心呕吐、心悸心慌,体温显著升高(通常超过38℃);面色苍白,皮肤大量出汗却湿冷黏腻,脉搏跳动快速细弱,部分人在体位变化时甚至会因血压骤降而晕厥。

重度中暑:当体温急剧攀升至40℃以上,出现意识模糊、胡言乱语、癫痫样抽搐,或陷入嗜睡、昏迷状态,皮肤干热无汗但滚烫时,极有可能已发展为致命性热射病,必须立即采取急救措施并送医治疗。

需要注意的是,要避免突然从低温空调房进入室外高温环境,或是从酷热户外一下子回到温度过低的空调房。若两个环境的温差超过10℃,身体来不及适应,很容易引发中暑。

中暑急救“黄金原则”

当遭遇中暑危机时,保持冷静是关键。牢记三大急救黄金法则。

紧急降温:迅速转移至阴凉通风处,用冰袋或湿毛巾冷敷颈部、腋下、腹股沟等大血管部位,快速降低核心体温;

科学补液:若患者意识清醒,可少量多次饮用淡盐水或口服补液盐,补充电解质。切记避免咖啡、酒精及高糖饮料,防止加剧脱水;

及时呼救:一旦怀疑为热射病,务必立即拨打120,为抢救生命争取黄金时间。

(作者王少红系北京协和医院药剂科主管药师,袁媛系北京协和医院急诊科住院医师)

版权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