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最多能拍几次CT?
“咳嗽老不好,要不要做CT排查?”“意外摔跤,用CT查骨头靠谱吗?”
每到体检季或身体不适时,不少人都会在CT检查前陷入纠结:既怕检查不到位耽误病情,又担心辐射过量影响健康。11月8日是国际放射日,今天就来一次性说清CT检查的核心疑问,帮你科学避坑。
普通CT检查每年不超过7次
来自《美国医学会杂志-内科学纪要》的一项研究显示,由CT检查引起的癌症约占每年新增癌症病例的5%,其中肺癌、结肠癌、白血病较为常见,女性中乳腺癌位居第二,腹部骨盆CT的关联病例最多。
但无需过度恐慌!国际辐射防护委员会明确规定,年辐射剂量低于100毫西弗时,人体肿瘤发生率无明显增加。一次普通CT的辐射剂量仅为2-15毫西弗,增强CT也仅5-20毫西弗,远低于安全阈值。按单次检查的最高辐射剂量估算,普通CT每年做不超过7次、增强CT不超过5次,这个频率下的辐射暴露,完全处于人体安全耐受范围之内。
需要强调的是,CT检查的核心原则是“必要性和紧迫性”,而非单纯计数。在疾病诊断的关键节点,CT提供的准确信息可能挽救生命,其获益远大于潜在辐射风险。常规诊断性CT的辐射剂量完全在人体可耐受范围内,患者切勿因过度担忧而延误必要诊疗。
CT检查的注意事项
CT常规辐射虽可控,但做好以下几点,能进一步降低风险。患者在候检时远离CT室门,减少额外辐射暴露;检查前取下项链、耳环、发夹等金属物品,头颈部CT需提前告知医生是否有金属假牙,避免影响成像质量导致重复扫描。
患者进行CT检查时,要配合医生完成吸气、憋气动作,这样可以显著缩短检查时间,减少辐射接触。非必要情况下,同一部位CT检查建议间隔3-6个月,近期做过类似检查需主动告知医生。检查结束后,不妨多吃些新鲜蔬果,适量喝些绿茶来帮助身体调理;如果做的是增强CT,建议24小时内饮用2500毫升左右的水,这样能更好地助力体内对比剂排出,减少身体负担。
这些人群做CT需格外谨慎
并非所有人都能随意做CT,特殊人群需重点留意。儿童应优先选择超声、核磁共振等无辐射检查方式,若确有必要做CT,务必选择儿童专用低剂量扫描方案;孕妇尤其是孕早期,通常应避免CT检查,除非情况紧急且CT为唯一诊断手段。
需要注意的是,近期已多次接受放射检查的人群,需由医生进行更审慎的风险评估后,再决定是否做CT。
(作者系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放射诊断科副主任医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