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评论专栏 >《科学时评》>正文

让“健身去哪儿”不再成为难题

 2024/10/18 9:47:16 《科学时评》 作者:北京青年报 郑桂灵 我有话说(0人评论) 字体大小:+

日前,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1000名受访者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55.9%的受访者为“健身去哪儿”犯难,且三四线城市受访者有此困扰的比例相对更高(60.9%)。(10月17日《中国青年报》)

近年来,随着养生保健理念日益深入人心,全民健身的社会氛围越来越浓厚。与此同时,健身设备器材供给不足的问题也逐渐凸显,上述调查中过半数受访者表示为“健身去哪儿”犯难,就是佐证之一。总体而言,破解难题的关键在于扩大健身资源供给量,打造“15分钟健身圈”,以满足人们就地就近运动健身的诉求。

解读人们“健身去哪儿”的困扰,其中一个共性痛点就是距离运动健身场所太远。这种不方便不仅会拉长人们到达运动健身场地的时间,而且容易挫伤人们的兴趣与积极性。尤其是对于不少年轻上班族而言,他们虽有健身愿望,但因上班辛苦或压力大不免滋生怠惰心理。诚如一位网友所说,到达离她家最近的公园需走20分钟路程,遇到比较热或冷的天气时就懒得出门,她虽然可在自家阳台上跳绳、做操,但总感觉不接地气,且运动得不够充分。

所谓“15分钟健身圈”,是指在城市社区,居民从居住地步行或骑行不超过15分钟范围内,有可供开展健步走、广场舞、球类运动等群众性体育活动的场地设施。在中青报对此开展的专项调查中,仅有15.5%的受访者表示从家到方便运动健身的场地用时在15分钟以内;如果家附近没有方便运动的场地,60.9%的受访者表示会影响运动热情;64.7%的受访者呼吁建设更多群众身边的运动场地设施。

让运动健身成为人们常态化的兴趣爱好和生活方式,就要积极打造“15分钟健身圈”。去年5月,国家体育总局、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等五部门发布《全民健身场地设施提升行动工作方案(2023-2025年)》明确提出,到2025年,县、乡、村三级公共健身设施和社区15分钟健身圈实现全覆盖。

打造“15分钟健身圈”,要注重盘活现有体育资源存量,以机制完善提升全民健身便利度。体育运动既是一种技能,也是一种生存能力,大力推进全民健身,就要进一步统筹规划并整合现有体育资源,以形成适度集聚、布局合理的产业格局。要加大公共体育场馆免费和低收费开放力度,鼓励经营性体育场馆的公益性开放,提高健身设备的使用率和共享率。要充分利用公园、景区、学校、社区等健身场地资源,形成一定规模的健身圈。

打造“15分钟健身圈”,还要开拓体育资源增量,补齐健身供给短板。要将健身空间的开拓建设与城镇化改造同步规划,按照“15分钟健身圈”要求改善公共体育设施布局,将健身场地建到群众身边,让全民健身公共服务资源随人转、跟人走,以健身便利度促进健身空间的均等化,助推更多人养成运动健身好习惯,享受运动健身乐趣。

来源:北京青年报 郑桂灵

版权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