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桥硕士养猞猁,是学历“贬值”还是教育“升值”?
谭宝怡(广西大学)
剑桥大学兽医科学硕士马雅在动物园饲养猞猁的新闻引发热议,网友围绕“高学历是否浪费”的争论,恰似一面棱镜,折射出社会对教育本质与职业价值的认知割裂。当“00后”一代开始将学历从“敲门砖”转化为“体验券”,这场争论或许该换个问法:我们究竟需要怎样的教育,又该期待怎样的人生? (2月20日 澎湃新闻)
马雅的选择之所以刺中舆论神经,源于一种根深蒂固的误解——将高学历等同于“人上人”身份,进而要求其兑换“体面职业”。但她在动物园的实践中,却展现了教育的另一种可能:剑桥的动物种群管理数据分析法被用于优化饲养方案,兽医药理学知识在治疗生病羚羊时发挥作用。这印证了哲学家怀特海的观点:“教育的全部目的,就是使人具有活跃的智慧。”当知识不再被供奉于象牙塔,而是成为理解世界、改造现实的具体方法,教育才真正完成了从“镀金”到“炼金”的蜕变。
面对猞猁,马雅感受到的不仅是职业的诗意,更是对现代性困境的突围。在“996写字楼”与“动物园笼舍”之间,她选择了后者:搬运草料时观察鹿群的进食规律,打扫粪便时记录动物的健康数据,与老师傅争论轮胎玩具的安全性……这种“体力劳动+智力创造”的复合态工作,恰恰打破了“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陈旧分工。当饲养员谢逸林感慨“年轻人用科学改善动物福利”,一个更包容的职业评价体系正在浮现——真正的价值从不取决于西装革履的体面,而在于能否在具体情境中激活生命的感知力与创造力。
网友对“事业编”的过度解读,暴露了代际价值观的鸿沟。父辈将编制视为安全感的终极载体,马雅们却更在意“亲眼看到工作效果”。这种转变背后,是Z世代对意义感的极致追寻:他们拒绝将人生压缩为职称晋升的单调曲线,转而渴望在喂养猞猁时感受生命的对视,在训练塔尔羊时理解野性的尊严。当一线轮岗成为高学历人才的“必修课”,这昭示着一个新趋势:最聪明的头脑,正从“改变世界”的宏大叙事中抽身,转而投身“理解生命”的具体事业。
在赞美马雅的选择时,我们仍需清醒认识到,不是所有理想主义都能找到落地的支点。当一线城市动物园能吸引剑桥硕士,偏远地区动物保护站却常年面临人才荒;当“与动物对话”被包装成诗与远方,更多基层岗位仍在为社保缺失、薪酬倒挂所困。教育的真正“升值”,不应只是成全少数人的精神乌托邦,而需推动整个职业生态的公平进化——唯有当基层工作者都能体面地追寻意义,“马雅们”的选择才不会成为孤独的样本。
猞猁不会懂得剑桥文凭的价值,但会在马雅靠近时投来好奇的目光。这种跨越物种的信任,或许正是教育最本真的答案:当我们放下“人上人”的执念,学会在具体生命中确认知识的温度,每一份学历都将找到独一无二的归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