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校园生活不再是“孤独的滚筒”
2025/2/21 16:51:14 《科学时评》 作者:中国青年报 王寓凡 李沅沅 我有话说(0人评论) | 字体大小:-│+ |
20世纪90年代,《同桌的你》唱响的校园情谊,如今正被“原子化”的校园社交取代。同一宿舍的学生可能4年未深谈,课堂上“低头族”扎堆,师生互动止步于点名册——高校“陌生人现象”成为当代青年社交困境的缩影。所谓“陌生人现象”,并非指物理距离的疏远,而是指大学生在现实社交中情感链接的弱化、合作精神的缺失以及对虚拟世界的过度依赖,导致同窗、师生之间即便共处一室,也难掩疏离感。
这一现象折射出传统社交模式的深刻变革:过去以班级、宿舍为核心的“强关系”网络,正被社团、兴趣小组、线上社群的“弱关系”取代。大学生社交活动集中于校园,但大部分通过社团或兴趣小组建立联系。
德国社会学家乌尔里希·贝克的个体化理论,为解读这一现象提供了钥匙。他指出,现代社会的制度(如教育、职场)通过竞争机制强制个体“自我优化”,传统支持网络(如家庭、社区)随之瓦解,风险被转嫁给个人。
在高校场域,这一理论得到充分验证。
首先是一部分教师因科研压力忽视对学生的生活价值引导,学生为“卷绩点”将同学视为对手而非伙伴。其次是风险的个人化,传统师生关系不再,同窗情谊的消解,学生独自承受学业、就业压力,容易感到无措与孤独。最后是虚拟社交的悖论,互联网社交平台看似拓展了社交物理边界,实则制造“附近的消失”——同处一室的学生宁可与AI助手聊天、与游戏搭子组队,也不愿与就在身边的室友谈心。
校园“陌生人现象”的蔓延,是技术革命与教育制度共同作用的结果。
技术变革催生了虚拟世界中的“精神避难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重塑了社交规则。线上社交的即时满足与低风险性,反衬出现实社交的“高成本”,在人与人之间筑起无形的社交藩篱。大学生通过微信、短视频构建“数字化身份”,在匿名性与便利性中逃避现实社交的压力。当朋友圈“点赞”代替对话,表情包取代共情,人际之间的信任度持续走低,进一步加剧了疏离。
破解“陌生人现象”,需从制度调整、文化重塑与技术治理三方面入手,重构校园社交生态。
首先,要让制度松绑,使教育回归“育人”本质。改革教师评价体系,增加教学与学生指导权重;推行多元评价标准,将团队合作、社会实践等列入考核指标,让考核更多元化。例如,以南方科技大学为代表,不少高校通过“书院制”强化师生互动,西南交通大学等高校构建“五育并举”评价体系。
其次,应重建校园文化,激活“无目的”社交的价值,组织非功利性的户外活动、社团活动实践,帮助学生从压力中抽离。例如,鼓励增加“师生共处时间”,重塑师生之间的信任纽带。
最后,要平衡虚实社交的边界。引导大学生合理使用网络技术工具,减少对虚拟世界的沉迷。高校可开设“数字素养”课程,倡导线上线下融合的社交模式,例如利用线上社交平台组织线下兴趣小组活动,打破学生个体社交中的“信息茧房”。
校园“陌生人现象”绝非青年一代的“性格缺陷”,而是个体化社会、优绩主义与技术异化共同产生的时代症候。当贝克的“风险个人化”预言照进现实,重建“附近”的意义愈发凸显——它不仅是找回失落的温情,更是为青年提供对抗不确定性的精神锚点。
唯有打破“绩效至上”的单一叙事,让教育回归人的全面发展,才能让校园生活不再是“孤独的滚筒”,而成为孕育共同体精神的沃土。正如社会学家项飙所指:“附近”的消失,本质是意义的消失。重建联结,即是重建意义。
(王寓凡系华中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硕士生导师,李沅沅系该校硕士研究生)
王寓凡 李沅沅 来源: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