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评论专栏 >《科学时评》>正文

3小时跑赢12级狂风 “敦煌速度”值得借鉴

 2025/5/8 10:40:01 《科学时评》 作者:北京青年报 胡欣红 我有话说(0人评论) 字体大小:+

胡欣红

这个“五一”假期,敦煌再次人山人海。不过就在5月3日傍晚,敦煌市刚刚经历了一场部分地区最大风力达到12级的强沙尘暴。当时,有近万名游客滞留在敦煌的几个景区内,敦煌市立即启动恶劣天气应急预案,与强沙尘暴赛跑,3个小时内,就把所有滞留的游客安全送回市区。

“丝路明珠”敦煌是国人心向往之的旅游胜地,鸣沙山、月牙泉、莫高窟等景点以其独特的自然和人文景观吸引着全世界的游客。发展旅游需要聚集人气,但“人从众”也会带来巨大压力。尤其是遭遇极端天气,如何确保游客的安全,更是严峻的挑战。

在强沙尘暴突袭敦煌、近万名游客滞留景区的危急时刻,从启动预案到完成转运仅用3小时,这座丝路古城无疑交出了一份令人惊叹的应急答卷。这场与沙尘暴的竞速之战,不只是一个充满温情的故事,更彰显了敦煌应对突发灾害的硬核实力,树立了文旅城市应急管理的标杆范式。

敦煌的高效处置,首先源于对风险的前瞻性认知。作为典型沙漠气候区,当地政府为应对风沙天气构建了“预防—响应—处置”的全链条机制。节前针对“五一”客流高峰,提前储备100辆旅游大巴,优化景区道路通行路线,甚至将路灯开启时间纳入应急预案——这些细节处的未雨绸缪,为应急响应赢得了宝贵先机。此外,鸣沙山、月牙泉景区的万人演唱会疏散经验,通过常态化演练形成的快速响应机制,让景区在极端天气下依然能保持“肌肉记忆”,上演了从预警发布到闭园通知仅5分钟的惊人速度。

在这场应急大考中,“以游客为中心”的理念贯穿始终。面对“人员分散、天色渐暗、交通受阻”的三重困境,敦煌展现了令人惊叹的资源整合能力。政府打破常规启用14辆公务车,动员15辆私家车参与转运,公交系统更是投入140余车次运力,构建起“公车打头、社会车辆补充、景区观光车兜底”的立体运输网络。这种“全城总动员”的背后,是“市级统筹—部门联动—基层响应”机制的高效运转:气象部门精准预警、文旅部门实时调度、交警部门全程护航、住建部门照亮归途,各环节环环相扣,形成应急处置的完整闭环。政府与社会力量的协同联动,构建起抵御风险的“铜墙铁壁”。

文旅发展从来不是单纯的资源比拼,更是应急能力的较量、服务意识的考验。敦煌在强沙尘暴天气中高效完成近万名游客转运的应急处理经验,展现了“预防有备、响应迅速、协同有力、以人为本”的治理逻辑,为其他地区应对极端天气和旅游突发事件提供了可复制的参考范式:一是应急预案不能停留在纸面上,而要转化为可操作的“路线图”,从车辆停放位置到人员接驳流程,都需要精细化设计;二是科技赋能不可或缺,借助大数据预判客流高峰、用智能系统调度运输资源,方能让应急响应更具精准度;三是构建“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治理共同体,让出租车司机、社区干部、景区工作人员都成为应急网络的“神经末梢”,才能在危急时刻凝聚起全民合力。

5月5日,强沙尘暴过后,敦煌的景点照常开放,星空音乐会万人大合唱等活动照常举行。在极端天气多发的今天,每个旅游城市都应像敦煌那样,将“安全底线”贯穿在日常准备中,把“游客至上”镌刻在治理基因里。惟其如此,才能在风雨来袭时,交出令人民满意的答卷。

版权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