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评论专栏 >《科学时评》>正文

推动家庭教育指导“落地生根”

 2025/5/9 16:01:48 《科学时评》 作者:《中国教育报》 我有话说(0人评论) 字体大小:+

只有贴近生活,以平等的交流互动为基础,因地制宜地创新,才能真正满足万千家庭对优质教育的期盼

近日,全国多地中小学校门口的家长驿站成为一道温暖的风景线。在一些小学门口,家庭教育指导教师常被家长们围着,询问孩子沉迷手机、作息不规律等育儿难题;有些小学的家长驿站则为等待放学的孩子打造了安全又舒适的环境。这种微创新举措,不仅为家长和孩子提供便利,也蕴含着推动家庭教育指导“落地生根”的巨大能量。

一直以来,家庭教育指导虽备受关注,却也偶尔面临“叫好不叫座”的困境。各类讲座、培训活动传播着先进的教育理念,可一旦家长们回到现实,面对孩子沉迷手机、作息不规律等具体问题时,依旧茫然无措。这是因为部分指导与家长们的实际需求存在一定脱节,较为理论化。家长们在育儿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既具体又繁杂,这些问题关乎孩子的成长,家长们急需能“对症下药”的教育指导。

一些学校设置的家长驿站,巧妙地化解了这些难题。驿站内功能区域设置合理,信息交流区的“一码通”和“回音壁”,让家长诉求有了回应的渠道;家庭阅读区的育儿手册方便家长随时学习;“教育面对面”咨询区定期开放,便捷如同社区门诊。家长在等待孩子的间隙,通过翻阅书籍、与他人交流,就能轻松获取知识和指导。家庭教育指导不再是空洞的说教,而是变成了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育儿工具箱”,显著提高了家长参与教育的积极性,其对学校的信任度也随之加强。

当下,家庭教育指导正以多元实践与科技赋能展现蓬勃生机。上海市多部门主办的“宝宝屋”项目、南京市妇联组建的“家教跑楼志愿者”等将教育知识从政策文件和专家口中带到了日常生活中,家庭教育指导也更贴近大众。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的“家庭教育”栏目畅通了家校沟通渠道,引领家长持续学习;潍坊市发布的家庭教育“数字人教师”为每个家庭提供个性化家庭教育服务。这些创新举措和智能工具让家长随时随地获取教育知识,如同把“育儿锦囊”带在身边。

然而,要让家庭教育指导真正切中家长的需求点,变得触手可及,还需进一步挖掘资源、创新方式。比如,充分利用银龄教师丰富的教育智慧为不同家庭“量身定制”解决方案,提供贴心实用的指导服务。为双职工家庭设计“20分钟高效陪伴游戏包”等,帮助其解决亲子陪伴时间少、质量不高的问题;针对隔代教育家庭,制作“新旧养育观念对比手册”,促进代际间教育观念的交流融合;在孩子幼升小、青春期等关键阶段,组织“学习习惯衔接工作坊”“家庭沟通情景模拟课”等活动,精准满足各类家庭对科学育儿的渴望。

家庭教育指导只有贴近生活,以平等的交流互动为基础,因地制宜地创新,才能真正满足万千家庭对优质教育的期盼。这既符合家庭教育促进法的要求,也是推动家庭、学校、社区协同育人,助力下一代健康成长的积极实践。期待未来能有更多这样务实的举措,让家庭教育指导深深扎根于生活,切实解决每一个家庭的教育难题。

(作者系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

版权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