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妇科男患者,前列腺女患者”:破“水论文”困局刻不容缓
徐瑞阳(长沙理工大学)
日前,媒体报道多篇妇科论文及文献出现“男性病例”一事,引起了广泛关注,部分涉事医院和杂志社就学术不端一事发布声明。然而除了此前报道的“离谱论文”,记者在中国知网搜索,再次发现有二十余篇妇科论文或文献出现男性病例,还有前列腺相关论文出现女性病例。(5月7日 澎湃新闻)
这一现象背后,暴露出的是学术链条的全面失守。从作者角度看,部分人员学术态度极不端正,或粗制滥造、抄袭拼凑,或借助“论文工厂”伪造数据。在山东大学齐鲁医院事件中,涉事护士仅用3个月就完成从数据收集到论文发表的全过程。追根溯源,症结在于当前学术评价体系过度追求量化指标,在“不发表就出局”的丛林法则下,高校和科研机构将论文数量与职称晋升、绩效考核刚性绑定,催生出 “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 的畸形评价机制。
期刊编辑和审稿机制同样难辞其咎。编辑把关不严,连常识性错误都视而不见;三审三校制度形同虚设,致使“男性患子宫肌瘤”这类荒诞论文堂而皇之发表。部分编辑为博眼球、谋利益,甚至诱导作者炮制吸睛标题,形成“投其所好-推波助澜”的利益链条。学术成果异化为职称评定的量化工具,注水论文泛滥成灾。当学术创新沦为标题党游戏,知识生产变成文字堆砌,学术界正面临自我异化的深刻危机。
医学论文不同于一般文章,其内容关乎临床诊疗,可能影响患者生命安全。若医生依据这些存在错误数据的论文制定诊疗方案,后果可想而知。而且,这类违背常识的论文大量出现,严重损害了学术公信力,让公众对学术研究的严肃性和权威性产生怀疑,破坏了整个学术生态环境。
破解“学术水论文”困局需要系统性改革。首要任务是破除“唯论文”评价体系,建立多元化的科研评价机制。近年来,教育部、科技部相继发文纠正“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倾向,2020年科技部出台专项措施破除“唯论文”不良导向。这些政策方向值得肯定,但关键在于落实。具体而言,应大幅降低论文数量在职称评审中的权重,增加科研成果转化、临床实践、教学贡献等实质性指标;推行代表作制度,让学者能潜心从事有价值的长线研究;建立学术不端行为的联合惩戒机制,提高造假成本。
从文化深层审视,这场论文风波暴露了当代中国知识生产的异化危机。当学术研究沦为职称晋升的跳板,知识价值被量化为符号资本,学术探索便背离了求真本质,异化为反智主义的荒诞表演。学术场域本应以“真理利益”为准则,一旦被权力与资本逻辑主导,便滋生畸形的学术生态。破解困局,既需制度革新,更亟待文化反思,唯有重拾对知识的敬畏,才能重塑学术尊严。
来源:红网 徐瑞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