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评论专栏 >《科学时评》>正文

办好必要的乡村小规模学校

 2025/5/9 16:10:20 《科学时评》 作者:中国教育报 季旭峰 我有话说(0人评论) 字体大小:+

“必要”与“办好”两个关键词是对教育公平、资源优化、乡村全面振兴等多重目标的统筹考量,尤其应予以关注

据媒体报道,浙江省诸暨市东白湖镇斯民小学是一所山村百年老校。近年来,学校推行开放式办学,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身心特点与认知规律,开启“乡村艺课”的特色课程项目,将整个村庄建设为课堂,从传统、自然、生活出发为孩子们开设了国画、书法、传统武术、传统手工竹艺等课程,成为当地农村薄弱学校向优质特色学校转型的重要实践。

斯民小学的突围之路,始于对乡村小规模学校存续价值的再发现,为我们办好乡村小规模学校带来了诸多启示。《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明确提出“提升寄宿制学校办学条件和管理水平,办好必要的乡村小规模学校”。《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规划(2024—2035年)》也要求“提高农村教育质量,办好必要的乡村小规模学校”。在城乡教育资源差距依然存在的今天,乡村小规模学校承担着维护教育公平的底线职能。让农村孩子享受到与城市学生同等质量的教育是确保教育公平的生动实践。

随着生源自然减少,农村学校规模进一步缩小,小规模学校成为农村学校的基本类型。“办好必要的乡村小规模学校”的政策部署,是对乡村教育布局与城乡发展的科学认识。其中,“必要”与“办好”两个关键词是对教育公平、资源优化、乡村全面振兴等多重目标的统筹考量,尤其应予以关注。

“必要”诠释了乡村小规模学校建设的辩证逻辑,不能简单地“一刀切”式将其全部保留或全部撤并,需要综合评估当地的人口趋势、经济发展、文化价值等要素。在人口相对密集、经济发展基础较好且交通便利的乡村,通过合理规划、适度撤并学校,集中力量建设规模适度、功能相对完备的学校,有助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实现教育资源高效集约配置。在一些经济发展较好的城郊乡村,适龄儿童纷纷进入城镇学校就读,原有乡村学校生源严重不足,进行合理撤并,能够有效避免教育资源的闲置浪费。

然而,对于那些地处偏远山区、交通不便、人口居住分散的地区,乡村小规模学校的建设必要性则进一步凸显。这些地区的孩子如果前往较远的学校就读,存在路途安全风险,可能会因交通成本高、家庭无法接送等问题而辍学。如果盲目撤并,将导致适龄学生的失学风险上升。小规模学校可以有效保障适龄儿童的受教育机会,确保教育公平的底线。

同时,乡村小规模学校还承载着传承乡土文化的重要功能。如斯民小学的实践一样,孩子们可以在熟悉的乡土环境中学习,深入了解本地的民俗文化、传统技艺,增强对家乡的认同感和归属感,避免乡村文化断层情况的出现。

“办好”则明确了乡村小规模学校的建设路径。在空间硬件设施建设方面,要加大投入,完善教学设备、生活设施,打造安全舒适的学习环境。利用旧校舍、祠堂或民居等乡土特色建筑,把农田作为劳动教育基地、让村史馆成为校外课堂,将整个村庄建设为学校的教育场域。引入数字教育技术,让地处偏远的孩子也能通过数字化手段普惠性地享受优质教育资源。

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一方面要提高乡村小规模学校教师的待遇,在薪酬、职称评定、荣誉表彰等方面给予一定倾斜,增强职业吸引力和发展保障度,让乡村教师能够安心扎根乡村教育。另一方面,通过有针对性的培训来提升教师的综合教学能力,尤其是跨学科教学能力,以满足乡村小规模学校教师需要承担多课程教学任务的现实需求。此外,还应建立城乡教师交流机制,促进优质师资的流动与共享。

在课程建设方面,要立足乡村实际和学生发展需求,用乡土场景重构知识体系,建设具有浓厚乡土味、现代味的特色课程体系。除了基础课程教学,还可以融入乡土文化教育、劳动实践教育、节气农耕与动植物观察等内容,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怀、建设家乡的能力。

办好必要的乡村小规模学校需要重新定义“必要”与“办好”的关系,其实质就是在探索乡村教育的当代路径,这种现代化不是对城市教育的追赶,而是对于乡村教育与乡村全面振兴的价值耦合的深层次把握。最终实现的,不仅是一所学校的存活,更是激活整个乡村社会的资源流动,让乡村小规模学校真正成为连接城乡、传统与现代的“转换器”。

(作者系丽水学院教师教育学院副教授)

版权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