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让童年在“网红”流水线中变味
龙彦伶(广西大学)
一段时间以来,短视频平台涌现出大量以“记录萌娃日常”为名的账号。记者调查发现,这些看似天真烂漫的内容,有不少是家长与MCN机构(网红孵化机构)精心策划的“剧本演绎”——从人设打造、脚本设计到流量变现,形成了一条完整的商业流水线,实现“儿童网红”批量生产。(5月13日 《法治日报》)
家长与MCN机构(网红孵化机构)为了夺取流量,为孩子精心策划“剧本演绎”,从人设打造、脚本设计到流量变现,镜头前的孩子变成为“流水线”上标准化生产的“商品”。孩子们的童真被流量需求切割成碎片,真实的生活体验被表演性内容取代,这种“批量生产”的“流水线”模式,早已背离了记录成长的初衷,沦为一场成人主导的流量游戏。
“儿童网红”为何流行起来?《中国生育成本报告2024版》使用国家统计局数据估算,全国家庭0-17岁孩子的养育成本平均为53.8万元。而在《澎湃新闻》一则爬取的样本数据中,仅2023年7月内,儿童博主的平均累计销售额就超过85万元,约是养育成本这一数字的两倍。MCN机构看到了儿童群体在商业变现上的潜力,看到了“儿童网红”较长的培养和收入周期,愿意孵化和培养“儿童网红”,以获取更高的收益;同时,家长们在机构和网络“涨粉百万”“跻身万元户”等诱惑中纷纷入局,渴望在母婴赛道分一杯羹。
然而,孩子们的童年正在这条“网红”流水线的加工中变味。那些被迫重复台词、练习舞蹈动作,被迫练习微笑、演绎“翻车剧情”,蹭不完的热点、演不完的剧本,孩子本来的面貌,正慢慢被淹没在一个又一个追逐热点与流量的短视频里。
“可以足够有趣、足够漂亮、足够有想法或足够犀利,但就是不能平平无奇。”这是机构对家长们传输的“儿童网红”培养经验。或是给小网红们贴上“御姐”“小奶狗”等标签;或是为了流量,无节制地给三岁的孩子喂食。孩子们正是是非观和价值观正在被塑造、需要被引导阶段,他们对于“网红”的概念尚未了解清楚,对于人生的方向也尚未明确。家长将孩子过早的暴露在聚光灯下,接触成人世界的利益关系,很大程度上会对儿童的价值观和情感塑造产生负面影响。特别是“背离儿童真实需求、单纯追求流量的摆拍行为,对儿童身心造成的伤害是深远且难以修复的”。
孩子们的童年不该在“网红”流水线中变味。要打破这一困局,需从制度与家庭责任双管齐下。从法律层面看,当前针对未成年人参与商业活动的规范尚不完善,应尽快明确“儿童网红”商业活动的边界,限制“儿童网红”的过度商业化行为。从家庭责任角度看,家长要重新审视监护责任,多去陪伴、教育孩子,关注孩子的身心健康,让孩子拥有一个明媚快乐的童年。
别让孩子们的童年在“网红”流水线中“变味”,儿童的天真烂漫本应是自然生长的馈赠,而非流水线上的标准化产品。
诚然,有表演天赋的孩子可以自愿展示才艺,但若为迎合流量而强迫孩子“营业”,实则是将孩子们异化为“数字劳工”的残酷剥削。社会需要更多如徐州幼儿园般的教育实践,让孩子们在烟火气中体验劳动之美,而非在镜头前重复剧本化的表演。唯有切断利益链条、重塑监护伦理,才能让每个孩子拥有不被流量绑架的童年,让生命的“旷野”真正属于他们自己。
来源:红网 龙彦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