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评论专栏 >《高教观察》>正文

我国大学缘何加快捐赠讲席建设步伐

 2025/5/28 15:09:04 《高教观察》 作者: 中国科学报 陈会民 我有话说(0人评论) 字体大小:+

■陈会民

捐赠讲席是大学利用社会捐赠建立的教授席位,起源于英国剑桥大学和牛津大学1502年设立的玛格丽特夫人神学讲席。在我国,捐赠讲席也被称为冠名教授、冠名讲席、讲席教授。2001年,清华大学通过《清华大学讲席教授试行条例》开始探索捐赠讲席建设。随后,北京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天津大学等知名高校也逐渐尝试设立讲席教授。2015年,《“双一流”建设总体方案》出台之后,我国大学纷纷加快捐赠讲席建设步伐。

近年来,各大高校不断完善捐赠讲席制度规范,丰富讲席项目设计,推动捐赠讲席快速发展。2016年,清华大学提出5年内设立不少于100个讲席教授席位,同时调整、规范讲席教授制度。2020年,《北京师范大学全球发展战略规划(2020—2025)》提出建立国际讲席教授制度,建设京师海外人才库。北京化工大学文法学院“十四五”发展规划中提出,“与校友会、基金会等部门紧密合作,积极探索捐赠讲席制这一新型师资队伍建设模式”。北京物资学院于2021年审议通过该校教育基金会实行投资理财和设立“讲席教授专项基金”的议题。

从顶尖名校到普通院校,从部属院校到地方院校,我国大学缘何加快捐赠讲席建设步伐?在笔者看来,主要有以下五点原因。

第一,捐赠讲席是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国际共识。世界各国高校均把捐赠讲席视为提升全球影响力和竞争力的重要工具,非常重视发展捐赠讲席。在学校的战略发展规划中,建设捐赠讲席是最优先实施的一项核心任务。欧美国家高校的捐赠讲席数量通常非常庞大,尤其是美国,在哈佛大学、耶鲁大学等世界知名顶尖院校,1/3以上的教职都是捐赠而来的讲席。

第二,捐赠讲席高度契合“双一流”建设理念和任务要求。《“双一流”建设总体方案》指出,“加快培养和引进一批一流科学家、学科领军人物和创新团队,聚集世界优秀人才。”捐赠讲席是大学充分利用社会捐赠,吸引和留住世界优秀人才的制度创新。我国大学紧紧围绕“双一流”建设任务要求,精准识别出捐赠讲席与“双一流”建设的结合点,积极引入并不断完善捐赠讲席制度规范,构建与国际接轨的人才聘用和资源拓展模式,加快实现“双一流”建设目标。

第三,捐赠讲席助力大学拓宽经费筹措渠道。政府主导、多渠道筹措是我国教育经费投入体制的基本方针。长期以来,财政性教育经费是我国大学经费收入的第一大来源,但社会捐赠投入占比不足0.3%。发展捐赠讲席、优化捐赠项目设计是我国大学构建多元化经费筹措机制的重要举措。

相比捐赠基础设施、捐赠奖学金等项目,捐赠讲席更靠近学术中心,将捐赠者与顶尖科学家、优秀学者联系起来,使其共同见证科学进步,更能吸引捐赠者作出捐赠承诺。由于捐赠讲席的起捐额较高,美国大学基本上至少200万美元起步,属于大额捐赠,通过基金运作可发挥规模效应,使大学有实力进入高收益的投资领域,持续获得资金收益,保障讲席长期发展。

第四,捐赠讲席助力大学集聚全球顶尖人才。引进和留住全球顶尖人才需要持续的大量资金支持,为其提供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薪酬体系和全方位的保障。2019年,哈佛大学支付给教授的平均工资为22.6万美元,讲席教授则远远超过这一平均水平,且讲席教授的薪酬会伴随讲席基金的运作而逐年增长。同时,讲席教授还享有长聘直至退休,自由探索冒险性、颠覆性研究,自由使用讲席资金,自由招聘研究团队及助手等多重保障。

西方大学数百年的实践经验表明,捐赠讲席是一种有效的人才集聚模式。剑桥大学1663年成立并发展至今的卢卡斯讲席享誉世界,牛顿、巴贝奇、斯托克斯、狄拉克、霍金等知名科学家均担任过卢卡斯讲席教授的职位。如今,卢卡斯讲席已成为卓越的代名词,为无数优秀科学家所向往。清华大学通过讲席教授团组聘任的方式,引进了丘成桐、姚期智、钱颖一、施一公等一大批全球顶尖科学家。讲席教授正在成为我国大学面向全球延揽世界顶级科学家的重要名片。

第五,捐赠讲席助力大学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捐赠讲席可以通过引进高层次人才打造一流师资队伍,有助于大学提升优质生源吸引力,革新人才培养模式。

在我国,清华大学讲席教授组带来了海外一流大学人才培养的先进理念、新课程体系、与国际接轨的新教材,成为前沿学科领域内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路径。同时,捐赠讲席嵌入科教融合、产教融合机制中,不断优化人才培养过程,持续助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与保障。

总之,加快建设捐赠讲席能够为大学延揽世界顶尖人才、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提供有力支撑,是大学提升核心竞争力和全球影响力的重要途径之一。未来,面向教育强国建设,面向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建设,我国大学应积极调动社会资源,汇聚多方力量,进一步推动捐赠讲席建设,提升大学的人才吸引力和竞争力,助推新一轮“双一流”建设目标的实现。

(作者系北京化工大学文法学院见习副教授)

版权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