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评论专栏 >《科学时评》>正文

用海量数据填平人才供需信息鸿沟

 2025/10/10 10:26:09 《科学时评》 作者:北京青年报 我有话说(0人评论) 字体大小:+

本报特约评论员

通过采集、整合各产业人才资源及用人需求信息,及时掌握人才构成及人才需求情况,运用大数据分析管理,引导人才和人力资源服务适应新就业形态发展趋势,推动高端人力资源服务供给能力不断向价值链高端延伸。有了这份“人才地图”,北京就能在人才培养与促进就业等重点工作中,进一步确保公共资源精准滴灌到最急需的领域,更好实现“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的有机结合,共同服务于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和高质量发展大局。

“金九银十”求职旺季,求职者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什么样的人才?企业“求贤若渴”,又如何精准找到那片属于自己的“拼图”?近日,北京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发布《北京市新质生产力人力资源开发目录(2025年版)》(简称《目录》),用大数据为化解这些矛盾提供了一份“北京答案”。

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新质生产力以创新为主导,其发展离不开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纵观历史,从蒸汽时代、电气时代再到信息时代,每一次生产力飞跃都离不开颠覆性技术的有力推动。颠覆性技术要靠人才。人才是衡量一个国家竞争力的重要指标。对处于加速追赶进程中的经济体而言,由高精尖人才数量、人才整体质量和人才创新活力形成的人力资源,能够产生效率的倍增效应。

当产业迭代速度加快、岗位需求持续升级,如何让劳动力资源与市场需求高效对接,成为破解“招工难”与“就业难”的核心命题。解决供需适配问题,不仅是缓解当下就业压力的现实需要,更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长远之策。填平人才供需的信息鸿沟,需要着力破解供需适配、服务升级、机制优化等方面问题。当前,国家层面正在建立供需对接平台,定期发布紧缺人才需求目录,促进招生、培养、就业联动,从源头上破解人才供需不匹配的矛盾,力求实现根据就业状况来调减招生计划,以用人单位对人才知识能力素质的要求来调整培养方案。

北京作为一座创新之城,不断优化创新生态,探索新技术、催生新的产业、形成新的动能,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上始终走在前头,因此,对能够适应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等发展的人才的需求就显得格外迫切。仅就北京十大高精尖产业而言,整体技术领域项目经理和产品经理的需求规模占比与紧缺度均位居高位。与此同时,算法工程师等岗位虽需求规模相对有限,但紧缺程度较高。电子工程师、实施工程师、售后工程师、C++开发工程师、自动化工程师的需求规模占比较大,集中反映了市场对软件技术类人才的旺盛需求。

此次北京发布的《目录》,分析了人力资源市场1330万条岗位求职信息,深度融合招聘、薪酬等多元数据,精准描绘出北京人才市场的真实图景。哪些岗位最为紧缺、哪些区域需求旺盛、具体岗位需要何种技能等问题,都能在其中找到答案。《目录》的核心价值,在于将分散的政府信息和市场信息进行汇总、梳理和提炼,形成一个强大的信息枢纽,用海量数据为市场决策提供有力支撑,让“人尽其才、才尽其用”有了坚实的数据基石。这不仅是企业的决策“智库”,也是高校改革的“风向标”,还为政府多项人才政策制定提供了核心依据。

依托海量数据形成的“重点产业—市场需求—人才发展”环环相扣的三位一体格局,让这份“人才地图”更具实用价值。通过采集、整合各产业人才资源及用人需求信息,及时掌握人才构成及人才需求情况,运用大数据分析管理,引导人才和人力资源服务适应新就业形态发展趋势,推动高端人力资源服务供给能力不断向价值链高端延伸。有了这份“人才地图”,北京就能在人才培养与促进就业等重点工作中,进一步确保公共资源精准滴灌到最急需的领域,更好实现“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的有机结合,共同服务于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和高质量发展大局。

解决供需适配的难题,从来不是哪一方的独角戏,需要各方多下实功,真正用好这张“地图”。相信政府、企业、高校等进一步加大协同力度,让供需两端的对接更精准,就能为稳就业注入更持久的动能。

版权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