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把善意当韭菜随意收割
吴霞
据“公安部网安局”微信公众号消息,自媒体账号“宋雨霏”近日发布的“悬赏20万寻救命恩人”系列视频,经查证为宋某雪与何某龙等人为博取眼球、吸粉引流而进行的虚假摆拍,目前主要涉案人员已被依法行政拘留。这场自导自演的闹剧,看似是一场拙劣的演技比拼,实则是一次对社会善良根基的恶意掘进。当救命的恩情、寻人的执着、悬赏的豪爽这些原本闪耀着人性光辉的元素,被精心编排成吸金的剧本,我们失去的远不止几分钟的浏览时间,而是人与人之间那份本就脆弱的信任。
海边溺水、英勇相救、重金寻人——这几乎是一个完美契合公众情感共鸣的叙事模板。正因如此,当这个故事以连续剧的形式出现,情节曲折、情感饱满才能迅速吸引大量关注,甚至让许多人不疑有他,为之动容。然而真相却是所有的感动都是一场预谋,所有的泪水都流向了流量池。这不仅仅是“狼来了”的古老寓言在数字时代的重演,更是一种更深层次的伤害:它让下一次真正需要帮助的呼喊,可能因为人们的警惕和怀疑而变得无人问津;它让下一次真诚的感恩之举,可能被预先打上“剧本”的问号。
这种“消费善良”的商业模式,其危害远超出个案本身。网络空间是我们社会交往和精神生活的重要场域,其生态健康直接影响着现实社会的道德气候。每一次这样的虚假摆拍得逞,都是对公共情感资源的一次透支,是对社会信任资本的一次挥霍。它像病毒一样,侵蚀着社会赖以运行的诚信基础。长此以往,最可怕的后果不是我们看了一个假故事,而是我们会逐渐变得麻木、多疑,不再轻易被感动,不再愿意伸出援手。一个充斥着“这是真的吗?”的警惕性质问,而缺乏“我能做点什么?”的真诚冲动的社会,将是何等冰冷。
因此,公安机关对此类行为的依法打击,不仅是维护网络秩序的必要之举,更是在守护我们社会宝贵的善良底色。法律划出的红线,明确宣告“网络不是法外之地”,任何试图通过捏造事实、消耗公序良俗来牟利的行为,都必须付出代价。这起案件的处理,向所有潜在的“剧本设计师”发出了清晰警示:流量有价,善良无价,莫要把公众的善意当作可以随意收割的韭菜。
作为身处信息洪流中的普通网民,我们在谴责无良摆拍者的同时,也需要锻造自己的媒介素养。对于网络上那些过于“完美”、情节过于戏剧化的“感人故事”,多一份审慎,少一份盲从。让情绪飞一会儿,让真相跑一跑。我们的点赞、转发和评论,本身就是一种力量,应该留给那些经得起时间检验的真实与真诚。
归根结底,社会的温暖离不开每一次善意的涌动和信任的托付。我们不能允许极少数人为了那点可怜的流量,将整个社会的善良当作可以无限透支的信用卡。这张卡的额度,经不起几回这样的恶意消费。守护这份来之不易的信任,需要法律亮剑,需要平台尽责,更需要我们每一个普通人用理性和良知,去珍惜和捍卫心中那份向善的本能。别让我们的善良,最终败给了几个拙劣的剧本。
网络空间不是法外之地,任何企图通过违法违规手段获取利益的行为,终将会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自媒体从业者应清醒认识到,内容创作可以创新,但不能造假;可以追求流量,但不能没有底线。只有坚守真实、合法、健康的创作导向,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站稳脚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