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的“脚”,踢疼了教育的“心”
严远吉(中南民族大学)
近日,一段“富乐小学教师踢学生”的视频引发广泛关注。据南宁市江南区教育局通报,10月10日上午9点半,富乐小学外聘教师蒙某在维护大课间秩序时,脚踢两名学生、推了一名学生。事发后,学生经校医检查无恙,心理教师及时介入疏导,涉事教师已向学生及家长道歉,并按规定进入解聘程序。
虽然事件得到及时处置,但公众的愤怒并未完全平息。一个教师,面对年幼的孩子,为何会伸出“惩戒之脚”?而这“一脚”,又踢痛了教育的什么地方?
教育惩戒,本是教育的一部分,却绝不是发泄情绪的出口。《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试行)》早已明确指出,教育惩戒应以教育目的为导向,体现育人价值,禁止侮辱、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然而,从视频内容来看,这位教师以“维护秩序”为名,却以“踢推学生”的方式行事,已明显越过了教育惩戒的边界,滑向简单粗暴的身体惩罚。这样的“以冲动代替教育”,暴露了个别教育者在师德认知与情绪管理上的严重缺失。
教育的根本是“育人”,而不是“控人”。一旦惩戒沦为教师情绪的宣泄,教育的温度便被冷漠的暴力取代。通报中提到,“经检查,学生无恙”。身体上或许无碍,心理上呢?尊严上呢?这些“看不见的伤”,恰恰是教育中最应被关注的部分。教育从来不仅是防止“外伤”,更是守护“内在”。如果教师只关注身体健康而忽视心理创伤,教育就会被窄化为“无伤即好”的机械过程。孩子或许不会当场哭出声,但那份被推、被踢、被恐惧包裹的感受,可能会在心底生根,成为他们对学校、对老师、甚至对权威的长久畏惧。真正的教育惩戒,应是让孩子理解错误,而非让孩子害怕老师。
值得肯定的是,教育部门的迅速回应与问责,展现了对儿童权益的重视。但事件止于“解聘”,并不意味着问题的终止。类似的体罚事件屡屡出现,暴露出教师队伍中个别人教育观念滞后、情绪调节不足、师德修养缺乏的现实短板。
教育惩戒的边界,不能只停留在纸面规则上。学校要通过师德师风教育和心理培训,让教师真正明白:教育的权力,不是惩罚的许可,而是责任的托付。同时,应建立教师情绪疏导机制与学生反馈机制,让“尊重儿童”的理念内化为教育者的自觉行动。
一个真正的好老师,不是用脚去“维持秩序”,而是用心去“教会秩序”;不是让孩子害怕权威,而是让他们懂得规则,学会自律。孩子需要的,是被尊重的教育,而不是被惩罚的成长。教育惩戒的边界,理应划在尊重之内;教育的温度,理应落在爱与理解之中。
这踢出的,不止是一脚的冲动;反思的,应是一堂关于教育与尊重的必修课。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来源:红网 严远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