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评论专栏 >《科学时评》>正文

“悬赏寻恩人”成流量剧本:真情莫要伪,善意不堪负

 2025/10/13 10:07:02 《科学时评》 作者:红网 刘宸宇 我有话说(0人评论) 字体大小:+

刘宸宇(山东大学)

近日,抖音账号“宋某霏”发布一系列“悬赏寻找救命恩人”视频,引发广泛关注。多条视频点赞破万,账号粉丝一度突破20万。然而,剧情的曲折离奇也引发不少网友对内容真实性的质疑。针对视频中提及的“广西梧州市苍梧县”等信息,苍梧县委网信办向媒体回应称,多处内容与事实不符,涉嫌人为炒作。10月9日,抖音黑板报发布公告,证实该系列视频为虚构摆拍,并已对相关账号作出违规处理。

一场以“感恩”为名的表演至此收场,留下的却是公众又一次被辜负的善意与不断被磨损的信任。

在短视频时代,流量成为衡量关注度的硬通货。人们之所以愿意停下划动的手指,往往是因为被其中流露的“真实情感”所打动。无论是记录日常的柴米油盐,还是讲述人与人之间的温暖相助,这份真诚构成了网络社区最动人的底色。然而,当“真情”被剧本篡改、被算法放大、被演技包装,原有的温度便化为冰冷的算计。那些为之动容、留言祝福的网友,最终发现自己不过是一场骗局中的“工具人”。这种情感上的背叛,远比信息造假本身更令人心寒——它伤害的不是智商,而是人心深处那份纯粹的善良。

类似“剧本炒作”并非孤例。2024年初,抖音博主“猫一杯”曾虚构“在巴黎捡到秦朗作业本”事件,一度引发全网关注。这类炒作往往利用公众的关注心理博取流量与商业收益,不仅违反平台规则,更深层的危害在于,每一次“虚假温情”的传播,都是对社会信任的一次透支。长此以往,那些真正需要帮助的声音,将可能被淹没在普遍的质疑中。有网友坦言:“再看到求助视频,第一反应已是怀疑。”这正是网络空间中“狼来了”效应的现实映照。当善意屡遭利用,信任的基石也将逐渐瓦解。

平台不仅是信息分发的渠道,更是公共舆论空间的守护者。面对“虚构摆拍”“情感诈骗”等行为,不能仅依赖于事后删除与封号——“亡羊补牢”难弥补,而应构建从前端审核、算法推荐到创作者信用评价的闭环管理体系。例如,完善内容真实性标识机制,明确区分“虚构剧情”与“纪实内容”,帮助用户在观看之初即建立合理预期。

对内容创作者而言,也应清醒认识到:网络并非虚拟剧场,而是公共表达的空间。每一个点击背后,都是一份情感的托付。追求创意值得鼓励,但若以欺骗换取流量,再高的热度也不过是转瞬即逝的虚火。真正能够打动人心的内容,从来都源于真实、敬畏与责任。

平台应推动算法回归价值导向,鼓励真实、原创与公益内容的传播;创作者应珍视每一份信任,用镜头记录真实的光芒,而非制造虚假的泪点;观众亦需在保持善意的同时,多一分审慎与理性。唯有各方共同努力,互联网空间才能既有温度,也有底线。

“寻找恩人”的故事本应是一场善意的接力,却最终沦为流量的游戏。真情不该被包装成营销剧本,感动也不能沦为收割工具。互联网从不缺少故事,缺的是对真实的敬畏。唯有当真实被尊重、真诚被珍视、善意被守护,网络才能成为连接人与人的温暖桥梁。流量或许能制造一时热度,但唯有真实,才能积累持久信任的光芒。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来源:红网 刘宸宇

版权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