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心理直播课不能沦为陷阱
王琦
“3天教你摆脱原生家庭影响”“5招教你解决亲密关系中的困惑”“这10句话让孩子远离抑郁”……近年来,短视频直播平台出现了各类心理类直播间,大多以“速成”“专业”“疗愈”为标签,吸引观众点进去观看、与主播在线互动,引导观众进行后续的课程购买。(11月2日《中国青年报》)
网络心理直播课的兴起,折射出社会心理服务需求的现实图景。线下专业心理咨询动辄数百元甚至上千元的高昂费用,使得线上“零成本获取心理支持”成为颇具吸引力的替代方案。加之其匿名性创造的“树洞效应”,为消费者提供了相对安全的倾诉空间。这种模式在某种程度上填补了传统心理服务的空白,为部分消费者打开了心灵疗愈的窗口。
然而,光鲜表象之下暗流涌动。行业准入门槛缺失,导致主播资质良莠不齐,部分从业者缺乏系统心理学训练,甚至存在以心理咨询为幌子兜售高价课程的现象。更值得警惕的是,某些直播间采用公开连麦互动形式,将求助者的隐私创伤暴露在公众视野中。这种做法不仅涉嫌侵犯隐私权,更可能因二次伤害加剧求助者的心理创伤。正如心理学专家强调的,真正的心理咨询需要建立在安全私密的环境中,唯有如此才能构建信任关系,实现有效疏导。而直播间的公开属性,相当程度上动摇了心理咨询的伦理基础。
面对行业乱象,受众需筑牢三道防线:其一,增强辨别能力,不要轻信主播的自我包装与夸大宣传。应重点核查主播的专业资质与从业背景,优先选择具备正规心理学教育背景、持有执业资质且口碑良好的主播。其二,保持理性认知,破除“速成疗愈”的认知误区。心理健康的改善需要系统干预与长期努力,对宣称“立竿见影”“5招教你解决……”的课程,应保持高度的警惕。其三,强化隐私保护意识,谨慎参与公开互动环节,避免个人隐私信息泄露。
监管层面,亟待构建多维治理体系。一方面,需完善行业准入标准,通过资质认证、定期考核等制度提升从业门槛,并建立和完善主播黑名单制度。另一方面,需强化动态监管,运用技术手段监测课程内容,对违规行为及时介入处置,切实保障消费者权益。同时,应鼓励专业心理咨询机构拓展线上服务,通过标准化课程设计与规范化服务流程,为公众提供科学有效的心理支持。
网络心理直播课作为新兴服务形态,突破了传统心理服务的地域限制,降低了服务门槛,为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开辟了新路径,其价值不容否定。但必须清醒认识到,任何创新服务模式都不能突破伦理底线与法律红线。唯有构建起“专业把关+行业自律+政府监管+公众监督”的协同治理机制,才能让网络心理直播真正成为照亮心灵的明灯,而非吞噬信任和侵害权益的陷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