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尺哥”出圈,照见城市治理精细之道
近日,深圳的一位小哥走红网络。两年来,这位小哥带着一把卷尺,穿梭在深圳大街小巷,专门给公共设施“找茬”,被网友亲切地称为“卷尺哥”。尤其受人关注的是,两年多来,这位“卷尺哥”发布视频后,相关部门总是第一时间响应,迅速解决问题。
“卷尺哥”火出圈,是一个市民和政府双向奔赴的暖心治理故事。
“卷尺哥”带着一股较真儿劲儿,聚焦影响群众生活的细节,用最实在的方式助力城市治理;深圳相关部门不拒“挑刺儿”,把群众呼声当成改进工作的哨声,用行动回应群众关切。这种民有所呼、政有所应的默契配合,不仅化解了民生痛点、提升了群众幸福感,更增添了城市治理的温度。
井盖松动、路灯损坏、人行道坑洼、无障碍设施不完善等问题,每一个细枝末节,都直接影响着市民的出行安全与生活品质。以往粗放式的城市管理模式,往往重建设、轻维护,很难覆盖这些分散在街头巷尾的民生痛点。而居民作为城市生活的直接体验者,对身边的问题最敏感、最有发言权。因此,唯有调动群众积极性,让大家主动发现问题、反馈问题,才能让民生痛点无所遁形。
发现问题是起点,整改落实才是关键。城市治理的成效,不仅取决于发现问题的能力,更取决于解决问题的效率与质量。“卷尺哥”的视频之所以能引发广泛共鸣,不仅因为他指出了问题,更因为这些问题被切实解决了。深圳建立的快速响应机制,让“网上反映”与“线下整改”无缝衔接,接到反馈后,相关部门很快就能给出整改结果并公开回应,这种闭环管理不仅让监督有了实实在在的成效,也进一步激发了群众参与治理的热情。
“卷尺哥”的故事并非孤例,这样的双向奔赴正在不少地方出现。
河北邯郸的“随拍哥”,从2022年起利用业余时间,用手机记录下市政设施破损、环境污染等问题,拍摄视频近千条,邯郸市相关部门逐一跟进解决;北京市实施“接诉即办”机制,通过热线电话倾听群众诉求,建立起以群众需求为导向的公共服务资源配置新模式……这些案例充分证明,城市治理不是政府的“独角戏”,而是全民参与的“大合唱”。
城市之治,千头万绪,关键在于进一步提升精细化治理水平,实现从被动接招到主动出招的转变。在此过程中,既要善于举一反三,从一个问题发现一类问题,集中解决一批群众关注的高频问题,又要从中梳理经验,形成一些管根本、管长远的城市治理机制。比如,从“卷尺哥”发现的一处坡道过窄,延伸到排查全市无障碍设施存在的短板;从一次井盖松动问题,到推动建立市政设施“每月巡检、季度维护”清单。
此外,还要借助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数字技术,加快推进智慧城市建设,推动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用无人机巡检实时监测道路病害,靠大数据分析缓解城市交通拥堵问题……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当每一份民生诉求都被认真对待,每一个合理建议都被积极采纳,城市就会变得更加宜居、更加美好。(贾东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