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学术科普 >学术科普>正文

减肥别碰这五类“健康”零食

 2025/5/11 11:20:39 学术科普 作者:科普时报 我有话说(0人评论) 字体大小:+

果蔬脆片

选择果蔬脆片时,学会看加工工艺是关键。优先避开真空低温油炸类产品,这类脆片虽以新鲜果蔬为原料,却经历了低温油炸甚至反复油炸的工序。看似健康的表象下,其脂肪含量可达30%-40%,远高于普通蔬果的天然低脂特性。以常见规格为例,一小包(约20-30克)的热量可能接近一碗米饭(约200大卡),长期过量食用易导致热量堆积。

替代方案:选择冷冻干燥技术的纯果蔬干,即配料表只有蔬菜+水果、无其他添加剂,或直接吃新鲜蔬果。

膨化谷物麦片

打着健康旗号的膨化麦片,暗藏“甜蜜陷阱”。为追求酥脆口感,蜂蜜涂层、水果味、巧克力味等麦片往往添加大量糖分,长期过量摄入可能增加肥胖、糖尿病风险。膨化工艺可能破坏谷物中的部分营养素,且升糖指数(GI)较高,不利于血糖控制。膨化麦片体积大、实际热量密度高,饱腹感低,容易过量食用,导致热量摄入超标。

替代方案:优先选择全谷物(全麦、燕麦)为主、糖和钠含量低、无氢化植物油的产品,成分表糖含量<5克/100克的产品,或原味无添加款。避免成分表前三位为白砂糖、果葡糖浆、植脂末的麦片产品。

风味酸奶饮料

为掩盖酸味并提升口感,其风味酸奶含糖量普遍高达10-15克/100毫升,一瓶300毫升装饮品含糖量可达30-45克,远超每日建议摄入量25克的标准。不仅如此,这类饮品蛋白质含量严重不达标,每100毫升蛋白质含量常低于1克(国家标准规定酸奶蛋白质含量需≥2.3克),本质上属于“含乳饮料”而非真正的酸奶。同时,这类饮料因稀释和调味,钙、益生菌含量通常大幅减少,营养价值偏低。

替代方案:优先挑选配料表首位标注“生牛乳+菌种”,且不含添加糖的产品;警惕配料表前三位出现水、白砂糖、乳粉的酸奶饮料,这类多为含乳饮品。同时,通过营养成分表锁定蛋白质含量≥2.3克/100克、碳水化合物<6克/100克的优质酸奶。

混合坚果

坚果本身富含不饱和脂肪酸、蛋白质及多种微量元素,是相对健康的零食选择,但市面上部分加工款却暗藏“热量陷阱”。

油炸+蜜糖涂层款需格外警惕:高温油炸会破坏坚果中的营养成分,还会让其脂肪含量显著攀升;而甜蜜的糖衣更像“热量助推器”。坚果里搭配的果干(如蔓越莓干)看似天然,实则在加工中会加入大量蔗糖,远超新鲜水果的天然糖分水平。此外,咸味坚果也需谨慎选择。为提升口感,这类产品往往添加大量食盐,每100克坚果制品的钠含量可达300-600毫克(相当于0.75-1.5克盐,已接近成年人每日盐摄入建议量的15%-30%)。过量摄入钠不仅会加重肾脏代谢负担,还可能引发身体水肿,长期过量摄入容易导致血压升高。

替代方案:选择原味烘烤坚果,每日食用量以掌心一小把为宜。

果蔬汁

水果榨汁看似健康,实则暗藏“糖分炸弹”。榨汁过程破坏膳食纤维,使水果的天然糖分高度浓缩,导致升糖指数飙升——以苹果为例,苹果汁的升糖速度远超完整苹果。一杯橙汁中,往往浓缩了3-4个橙子的糖分(约20-30克糖),但饱腹感远低于吃完整水果。果汁饮料通常额外添加糖,一瓶300毫升的果汁大约含25-40克的糖。榨汁过程易造成维生素C和膳食纤维损失,长期依赖可能影响肠道健康。

替代方案:直接吃新鲜蔬果。

其实,减肥的关键不是完全戒掉零食,而是用“科学吃”代替“盲目吃”。让我们一起用健康替代方案,来替换这些并不健康的零食吧。

(作者系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营养科营养师)

版权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