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凳装铁扶手,是治理思维生了“锈”
陈相
近日,广东东莞石排镇沙迳公园的长条石凳上加装了一排密集金属扶手,间隔仅五十余厘米,部分尖端锐利。与其称之为“辅助”,不如说更像一道拒人于外的“藩篱”。此举迅速引发舆论关注。尽管村委会最终拆除了扶手,但官方回应从“防范流浪汉”到“帮助老人起身”的转变,恰如一面镜子,映照出决策背后更深层、更值得警惕的“锈迹”——一种在基层治理中滋生、以物理隔绝替代人性关怀的僵化思维。
这“锈迹”,是公共政策中“以人为本”初心的消褪。面对“流浪汉占座”这一现实困境,最简便的方式是用一道铁栏将问题“物理清零”。此举虽能立竿见影,本质上却是公共服务理念的退缩与简化。它将复杂而需精细疏导的社会管理命题,粗暴地转化为“用或不用”“谁该用,谁不该用”的二元对立。此类铁扶手,与城市中那些波浪形椅面、带分隔的公共座椅一样,都属于“防御性设计”。它们或可暂时平息部分居民的抱怨,却也在城市肌理间刻下一道道名为“不欢迎”的冰冷刻痕,牺牲的正是公共空间应有的包容与温度。
这“锈迹”,也折射出决策过程中公共理性的缺失。村委会回应从“防流浪汉”到“助老人”的急转,不仅暴露前期调研的缺位,更揭示出决策过程的封闭与随意。一项公共政策,若其真实意图都无法在阳光下保持一致,公众又如何信任其程序的正义与科学考量?这种“先实施再回应”的试探性治理,反映出“为民做主”而非“与民协商”的陈旧逻辑。最终,“一装一拆”之间,消耗的是公共财政,磨损的却是政府与公众之间最珍贵的信任纽带。
为治理思维“除锈”,亟需一场从理念到机制的系统性革新。首先,必须重新锚定公共服务中“人”的坐标。城市的文明高度,不取决于其最光鲜的建筑,而在于它如何对待其中最弱势的群体。治理者应从“管理者”向“服务者”回归,以“疏导”的智慧取代“阻隔”的惰性,例如通过分区设计、增加座椅总量、完善社会救助体系等综合手段,化解不同群体间的权益冲突,实现包容性治理。
其次,须将“共同缔造”理念嵌入决策全流程。公共设施关乎公众利益,其规划理应引入更广泛的民主协商。借助村民议事会、设计方案公示、第三方评估等机制,使决策从封闭的会议室走向开放的公共空间。这不仅能够集思广益、优化方案,其过程本身也是一次弥合社会分歧、培育乡村共识的公民教育。
“长凳装铁扶手”是一记警钟。拆除有形的铁栏易,清除思维的锈蚀难。一座真正现代而文明的城市,其魅力不仅在于秩序的井然,更在于能否让每一位栖身者,都能拥有安坐的尊严和可感的温暖。这,正是对我们治理智慧最深远而本真的考验。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来源:红网 陈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