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学术科普 >学术科普>正文

生物体型为啥会变

 2025/5/25 9:05:12 学术科普 作者:科普时报 我有话说(0人评论) 字体大小:+

体型一直是人类了解生物的重要特征,它的大小演化有着怎样的奥秘?近日,由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领衔的中美联合研究团队在《科学进展》发表最新研究成果,首次揭示了三叶虫的体型演化与古海洋氧化程度存在显著关联,为理解生物体型变化的驱动机制提供了新的关键证据。

氧含量影响三叶虫体型演化

作为古生代早期海洋中的代表性无脊椎动物,三叶虫因演化速度快、物种多样性高、体型差异也大,是开展无脊椎动物化石体型演化研究的绝佳对象。此次中美研究团队历时5年,通过收集1091个三叶虫属的4732标本,建立了全球最完整的寒武纪-奥陶纪三叶虫体型数据库。

他们发现:在海洋缺氧时期,三叶虫体型较小,而氧气较为充分时期,三叶虫的体型也较大。这种相关性揭示了氧含量对生物体型的深远影响,为古环境与生物协同演化研究提供了重要借鉴。

同时,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三叶虫体型衰退较生物多样性崩溃提前数百万年,表明顶级捕食者可作为环境恶化的早期预警指标,反映古生态系统的崩溃存在“自上而下”的级联效应。

二叠纪出现有趣转折

时间来到泥盆纪晚期,那时大气中氧含量升至现代水平的20%左右,却引发了大灭绝事件:盾皮鱼纲灭绝、三叶虫衰退、珊瑚礁崩坏,海洋生态系统结构性解体。之后,在石炭纪时期,虽已形成35%的高氧环境,但顶级捕食者——离片椎类两栖动物(如蛙类、蝾螈、蚓螈等)的体型最大仅2-3米,远小于后世恐龙。

在脊椎动物“征服”陆地过程中,诞生了以羊膜卵为繁殖器官的羊膜动物,合弓纲和双孔类是其下两大分支。合弓纲为后来哺乳动物的崛起奠定了基础,而双孔类则包含了爬行动物、鸟类等类群。到了二叠纪时期,尽管大气中氧含量降至15%,合弓纲和双孔类却实现体型突破。这得益于羊膜动物呼吸系统革新(完善肺结构)和以种子植物大范围传播“辐射”带来的陆地生态系统复杂化。

从以上案例,我们可以找到共同点:氧含量虽是体型演化的重要参数,但生理适应性和生态压力同样起着关键调控作用。

多重因素作用的结果

科学家把动物巨型化特征归结为:高效的呼吸系统、充足的食物供给和适应巨大体型的骨骼构造。这些特征在三叠纪晚期也尚未完全成熟。

直到进入中生代中后期,此时的大气中氧含量已与现代相近,出现了诸如体长超30米的梁龙等蜥脚类恐龙、体重达8吨的暴龙等兽脚类恐龙、翼展超10米的风神翼龙。

为什么这一时期会出现动物的巨型化?这是由于主龙类通过肺结构的完善等提高了氧的利用效率,而且这一时期植物的繁盛丰富了动物营养来源,进而对体型演化产生影响,再加上中生代的温暖气候(较现代高6-8℃)可能提升了动物的代谢率。

总之,从无脊椎动物三叶虫到恐龙等巨型脊椎动物,它们的演化历程展现了动物体型演化是多种因素复杂“互动”的结果,也为预测当代气候变化下的生物响应提供了关键参照。

(作者系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员)

版权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