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评论专栏 >《科学时评》>正文

快递面单成泄密源,信息加密承诺何时兑现?

 2025/5/9 10:45:18 《科学时评》 作者:红网 范金雯 我有话说(0人评论) 字体大小:+

范金雯(安庆师范大学)

“12只,注意身体啊,美女。”收到外卖员这条骚扰短信的四川成都王女士既愤怒又困惑:平台明明承诺对用户电话加密,配送员如何得知自己的真实号码及购买的是计生用品?这一事件引发社会公众对涉外卖、快递等隐私信息泄露的担忧。记者调查发现,隐私泄露已成外卖快递行业的顽疾,外卖快递人员偷拍用户家庭环境、快递面单信息在黑市流通等问题近年来频频被曝光。(5月8日 《法治日报》)

隐私泄露已经成为外卖快递行业的顽疾。前不久,贵州省龙里县某快递公司装车员在利益驱使下偷拍快递面单,将数千条隐私信息上传至网盘交易;陕西的王女士注意到有人专门收集丢弃的快递包装以获取用户信息,部分配送App在虚拟号码通话时自动关联真实号码、短信通道未加密等问题,用户隐私在配送环节“裸奔”。这些乱象不仅侵犯了用户的隐私,更让人们对外卖快递行业产生信任危机。

技术漏洞与权限管理松懈是隐私泄露的重要因素。表面上,外卖快递行业已经普遍采取隐私保护措施,如虚拟号码、数据脱敏、隐私面单等。但这些防护措施在实际操作中漏洞百出。部分平台骑手或快递员在端口页面可以看到用户的真实手机号码,即使有些平台打电话显示虚拟加密号码,但是反复拨号后有些会显示真实号码,而短信可以直接发送至用户真实号码上。配送员可以通过各种方式获取超出配送必要范围的信息,而平台对配送员的信息访问权限管理不足,未能有效阻止信息泄露风险。

我国《个人信息保护法》已经实施三年有余,为何仍有平台企业把用户信息当作“共享资源”?为何技术防护屡屡败给人为漏洞?究其根源,是利益驱动下的责任虚化与监管滞后共同酿成的苦果。部分平台为了降低成本,在技术部署上“偷工减料”;部分配送员为了获利倒卖用户信息,这种“低成本高收益”的犯罪模式,暴露出行业内部监管的严重缺位。

要根治这一顽疾,需多方共同努力。技术层面,平台应全面应用虚拟号码、动态加密、区块链存证等先进技术,确保用户信息在全流程中的安全性;管理层面,建立健全骑手信用档案,将隐私侵权行为纳入黑名单制度,加强对配送员的管理和约束;制度层面,监管部门需强化监管力度,将多次违规企业加入黑名单,并且加大罚款力度,提高违法成本。

数字文明的进步不应以牺牲个人隐私为代价。外卖快递行业的隐私保护,不仅是技术问题,更是治理问题。只有通过技术革新筑牢防线、制度完善强化约束、公众觉醒形成合力,才能让隐私加密承诺从“空头支票”变为“刚性保障”,守护数字时代的个人尊严与安全。

来源:红网 范金雯

版权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